日期检索:
大美陕西的新起点








本报记者 王缠卫
这些年,我省经济高速发展,致使生态压力剧增,面对这种状况,省林业厅知难而进开拓进取,制定了周密细致的长远计划。一连串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和保护林业资源的有效措施,提高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陕西林业致力于让三秦百姓因林而健康、因林而富裕、因林而幸福成为发展新常态。
因林健康重视林业生态支撑作用
陕西三大板块农产品、工业产品、生态产品三大产品的生产能力极不均衡,省林业厅因地制宜协调推进全省生态建设。
陕北地区,三年治沙任务全面完成,榆林的防沙治沙工作被国际社会誉为人间奇迹,沙区造林保存面积136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3.5%,860万亩流沙地得到固定或半固定,有效遏止了风沙危害,基本实现人进沙固。下一步,要以中国新林区为目标,加快推进长城防护林、京津风沙源等工程进度,加快百万亩野樱桃、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巩固治沙成果,重视沙区植被保护,提高绿化质量。
关中地区,以中国重要园林区为目标,加快丝绸之路新起点关中生态示范带建设。持续推进渭河、连霍高速,一河一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提高陕西东大门、西大门绿化水平。加快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林区、关中田园生态景观区、渭北生态经济防护林区等重点区域建设。重视平原绿化、身边增绿,提倡多栽乡土树、适生树,多栽有景观效果的经济林、速丰林和短周期的工业原料林,坚持乔灌草相结合、常绿与落叶搭配,力争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陕南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水源涵养区,70%的水是陕西的森林涵养的。陕南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堡垒。陕南山地森林化,就是提升陕南森林湿地的质量,在安排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防护林、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工程任务时适度向陕南三市倾斜,把陕南建成中国重要水源涵养区以及生物多样性示范区。
经省政府同意,省林业厅划定出全省森林、湿地、物种三大林业生态红线:全省森林覆盖率不低于45%,湿地面积不少于460万亩,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不低于5%。探索拓展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效。推广吴起县先进经验,总结子洲县的试点成果,搞好新一轮退耕还林。谋划和实施好一批新的生态工程,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加大行政刑事打击力度,加强动物疫情防控和病虫害防治,加大自然生态建设保护力度,扩大森林、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因林富裕提高林业产业富民能力
林业发展的主体是群众,要让老百姓有收益。我省各地林业部门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拓展人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途径,努力实现靠山增收、依林致富的目标。
近三年,我省林业产业发展迅速,涌现出中国白皮松第一县、中国林麝养殖第一县、中国冬枣第一县等一批林业富民典型,森林旅游屡创新高,陕西地上木本食用油库建设快速推进。
安康市率先以现代林业示范园区为载体,以抓工业的理念抓林业产业,新启动林业园区36个,在建园区达到157个,被誉为山林经济西北先锋,国家林业局调研组评价:民生林业看安康。咸阳新发展油用牡丹1万余亩,引进兴森源公司牡丹油生产线投产运营,产品已批量上市,油用牡丹产业已形成打造全产业链条和有序推进的良好势头。汉中市以林业倍增工程为抓手,推进产业突破发展,大力发展木本药材,杜仲占全国总面积近三分之一,天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一半。其他各市也都在积极探索发展林业产业。
森工系统作为全省最大的林业产业集群,立足全省林业资源,把系统自身产业发展和全省林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积极引进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建好电子商务平台和农林特色产品交易市场等一系列举措,创“三秦森工”品牌,优化整合全省林业资源,推动全省林业产业大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刚刚出台《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我省也将出台实施意见,木本油料产业将成为林业产业发展重要的突破口,我省花椒、核桃产量分别是全国第一、第二,油用牡丹发展速度最快,2012年5.2万亩、2013年6.2万亩、2014年15.9万亩,在全国列第二或第三。
因林幸福引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去年,省林业厅制定标准,开展生态文化村评选,黄柏塬等四个村被授予国家生态文化村称号。
中小学生森林体验、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三位一体”的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在全国保持领先。编制《陕西省森林体验工作指南》,组织举办森林体验工作培训班,全面完成了6处森林体验基地和3条生态探秘线路的建设任务,全省参加生态文明教育人数达56万多人次,比去年翻了一番。
《美丽陕西》杂志累计刊出7期,目前已投放高铁站、机场等重要窗口,成为展示美丽陕西的靓丽名片。《它世界》,讲述陕西动植物故事,开辟了陕西森林文化宣传新阵地。编辑《森林之歌》等书籍,开展“探密太白山采风活动”等形式多样的生态文艺活动。
铜川市组织开展了“绿色进校园”、“保护母亲河”,营造“公仆林”、“曙光林”、“巾帼林”等形式多样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商洛市编辑出版了《林业发展比较研究》、《优秀调研文章汇编》、《古树名目画册》等刊物。渭南市广泛开展清明节发放“纪念柏”活动,倡导植树缅怀、生态祭奠,得到群众的普遍赞誉。榆阳区打造“杏树文化”,成为榆林生态旅游名片。
全省各级林业部门始终把弘扬生态文化作为引领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生态制度文化建设,健全林业法律体系,推进依法治林提升林业治理能力。实现生态文化与林业产业深度融合,增加林业产业的品味和价值。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事业和生态文化产业,把传统生态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创作生态文艺作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创新示范不断开拓创新驱动效果
创新是开启林业新常态的不竭动力。去年我省林业系统持续开展了“争创全国林业一流工作”活动,在保持和巩固原有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创新举措继续提高,不断前移位次,占领并坚守全国林业局部工作制高点,为全国林业同类工作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完成国家油用牡丹、长柄扁桃、茯茶、红枣、古树名木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组织实施林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和林业自主科研攻关项目,开展秦巴山区优异生物资源开发等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让科研成果加快应用于林业生产实践,真正转化为生产力。
以“建林云”为重点,继续推进林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重点完成了《陕西省黄帝陵林区监管云信息系统项目规划方案》编制工作,专家认为“该《方案》将成为陕西智慧林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于推进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具有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