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腊月初五煮五豆
旬邑 连忠照
    进入腊月,全国各地的第一个节日就是腊八节,而渭北一些地方,却是腊月初五的五豆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用五谷杂粮和豆类一起熬一锅粥,乡人叫做“煮五豆”。
    为什么要在腊月初五煮五豆呢?小时候,一到腊月初五,奶奶就给我们讲:过去有一对夫妻,人到老年,才生下一个宝贝儿子,夫妻俩真是心疼得捧在手里怕丢了,含在口里怕化了,那孩子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锅盔馍挂在脖项上也懒得自己动手拿起来吃。为了让这个孩子一生不愁吃喝,老两口勤做苦扒的,终于置下了几十亩地,盖起一大院房子。家里真是牛羊成群,鸡鸭遍地。
    但老两口依然不放心,四处张罗给儿子娶了个媳妇。他们思谋:有了媳妇,就算儿子不会做事,但两个人互相依靠,凭借这万贯家财,怎么也能舒舒服服地过一辈子了吧。但是,他们失算了,儿媳同样是个好吃懒做的人,两个人坐吃遗产,没几年,偌大的家业,竟被他们卖得只剩一间无人要的破房子。
    到了那年腊月初五那天,家里四壁皆空,两人饥饿难忍,就把满屋的粮囤和坛坛罐罐清都扫一遍,才扫出一些五谷杂豆熬成粥。两人端起碗,想起以前优裕的生活,不由悲从中来,抱头痛哭。从此以后,后人以此为训,每年腊月初五都煮顿五豆粥,教育儿女要勤劳做人,同时告诫做父母的: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不如教会孩子自己谋生。
    那时,每当听到这个故事,我们的感觉都是真切的。因为那时每年腊月,家里的粮食就快吃完了,而生产队的年终决分还未分下来。乡民只能靠五谷杂粮果腹,大多数人家,每天都是玉米碜子饭。早晨,喝玉米碜子吃玉米卷。下午,把杂面条下到玉米碜子里。菜是萝卜叶子窝的酸菜。这样的饭食,吃得人胃中直冒酸水。天长日久,胃里也像结了垢甲似的,消化不良。到了大雪纷飞的日子。为了省粮,全家人干脆蒙着被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睡一天。那时候,若是有一点白面,把玉米面包裹其中,做成里边黄、外边白的面条,乡民叫做“金裹银”,已经很高兴了。
    因此,那时,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都深深体会到“谁知盘中食,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早早地学会了珍惜粮食。那些年,一到腊月初四,孩子们就自觉地帮母亲去清扫粮囤,坛罐。凑齐八样五谷杂豆。泡洗好了,次日放到锅里去熬。那时的锅灶,是和土炕相连的,坐在烫热的土炕上,看着白气一团团升起,听着风箱一声一声的啪嗒节奏,嗅着慢慢浓起来的粥香,肚里就升起一股馋欲。
    如今生活好了,人们连精米白面都吃厌了。那五谷杂粮,反成了稀罕的宝贝。可大家都忙忙碌碌的,天南海北的去奔波。谁有时间去慢慢熬那一锅热乎乎的五豆粥呀。只是,每年日历翻到腊月初五这日,还是勾起我们心里那缕温馨的情怀和深深的乡思。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