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新农业巧解老难题
通讯员 王涛 本报记者 刘玉林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怎么种好地?当这些问题已成为“三农”时代的老难题之际,汉阴县却以强劲的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让这一道道难题迎刃而解。
    接二连三走循环发展之路
    汉阴县大部分良田在安康市月河川道,土壤肥沃、库塘密布、交通便捷,自古便是安康的“白菜心”,也是粮食生产大县。但由于农业产出效益低,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耕地一度出现严重撂荒。据汉阴县农业局统计,最严重时全县34.9万亩耕地中有8.7%撂荒。
    为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安全,汉阴县总结了多年来发展农业的经验教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打造富硒特色高效农业产业链为突破口,推进农村庄园化、农业现代化、农民职业化,做精做强富硒农产品加工业,走接二(产)连三(产)的循环发展之路。
    4年来已累计完成投资8.82亿元,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1个(其中省级园区4个,市级园区10个,县级园区17个),建成面积7.28万亩,规划面积12.4万亩,分别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1%和36%,全县有42家农业企业、30余个专业合作社、176户工商注册的家庭农场、1000余户专业大户入驻园区,全县有职业农民6213人,现已有19个有机产品、20余个富硒品牌产品获得相关机构认证。2013年园区内农业总产值5.16亿元,占全县27.2%,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0500元,是全县的1.53倍。
    农企合作有钱大家一起赚
    “企业+合作社+农户”、“园区+农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出现了,“企业做两端,农户做中间”的产业发展模式被探索出来了,并得以迅速在全省推广。新鑫米业、红星米业是汉阴两家大米加工企业,通过合作社组织各镇农户搞订单种植,全县订单种植水稻3.6万亩。县财政局和农机局扶持蒲溪镇建起农机农技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代耕代收等一条龙服务合同,农民每亩只交370元“托管费”,稳收不低于1000斤的稻谷,实现水稻种植和稻米深加工实现全程机械化,富硒大米商品化率大大提高。
    城关镇五一村是农业部确定的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村,村里的民康现代农业园区是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园区有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种植,也有让各地游客大饱眼福和口福的生态餐厅。园区按生产标准、流程,向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提供菌棒、菌种、技术培训和回收销售服务,流转3个村100多农户的700多亩土地,辐射南北山区村发展12处食用菌基地,吸纳农村劳动力136人,帮助农民年均创收21800元。
    有吃有玩不做简单大厨房
    有人说农业发展得再好,也只是城里人的大厨房而已。但汉阴人的目标不仅于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价值和产出效益?汉阴人一直在思考并不断试水。
    汉阴独特的富硒资源和区位优势,吸引了珠海巨川控股公司。该公司计划在汉阴月河川道投资4亿余元,建设“中国硒谷·汉阴大集”现代农业物流园,准备在汉阴打造乡村版的清明上河街。
    公司负责人杨维刚介绍,公司在“国家水利风景区”凤堰古梯田发展有机观光农业,以富硒沙龙模式营造“一亩硒田,四季厨房”,已有不少会员以每年3万元一亩认购富硒农田,会员可来汉阴亲自体验有机农业生产,田里的全部收成都归会员,而按照古法耕种的农民依据合同规定,有远高于往常的收入回报。
    2014年,汉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60元,园区农民收入12000元。
    汉阴这种将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传统手工产业、地方饮食产业进行有机整合的做法,得到安康市市长徐启方的称赞。
    2015年元旦期间,汉阴魔芋产业联盟旗下的龙飞魔芋在安康市白天鹅广场举办特卖会,仅元旦一天就卖出2万多元的魔芋米等系列产品,汉阴凤堰古梯田的有机富硒大米“禧米”,以120元一市斤的身价在北广深等一线城市走俏,汉阴秦园农场冷藏的香椿热销西安……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