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当“奶奶”的感觉真好!




本报记者 尚鸿珠 文/图
元旦前后,周至县聋哑学校的师生们格外高兴。元月6日,聋哑学校校长、年近六旬的“爱心妈妈”史金凤给周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送去了牌匾,记者了解到师生们高兴的原因:“爱心妈妈”史金凤升级了,她当年从车站捡回被父母遗弃的残疾婴儿庞小明近日当了父亲。庞小明的一对双胞胎女婴,让“爱心妈妈”史金凤当上了“爱心奶奶”。
2014年12月8日,庞小明的妻子贾梦迪进入周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待产。因夫妻双方有语言残障,送贾梦迪夫妇到医院的聋哑学校校长史金凤寸步不离其左右,不仅充当孩子的妈妈,也是孩子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的“手语翻译”。产妇贾梦迪虽然足月怀孕,但因为在妊娠期患有严重水肿、高血压等重度疾病,加上头胎双胞胎等原因,连行走都极其困难。正常顺产几乎无望,给患有如此疾病的产妇施行剖腹产要担很大的风险。这种情况,据妇产科副主任郭红薇介绍,双胞胎剖腹产合并症风险极高。作为24岁聋哑学生庞小明的“妈妈”,而今年近六旬的史金凤心情也极度紧张,可为了减轻医护人员的心理负担,她依然在手术风险承诺书上签字。经过医护人员实施镇静、解除痉挛、降压、消肿等产前医疗措施,12月9日上午10时39分、41分,贾梦迪通过剖腹产顺利生下一对女婴,母女平安。其后,经过在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与观察,一切符合健康标准。七天后,顺利出院。
记者在周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送感谢牌匾采访现场看到,孩子的父亲庞小明身高超过1.70米。通过聋哑学校校长史金凤的手语翻译获知,当了一对双胞胎婴儿父亲的24岁小伙子庞小明很高兴。而24年前,年龄不足40岁的楼观镇塔峪村农妇史金凤从楼观台汽车站发现一个出生仅仅几十天、被父母遗弃的残障弃婴,就是今天的庞小明。史金凤把弃婴带回家后悉心照料,并四处奔波带孩子找医生看病,使孩子恢复健康并逐渐成长。其后,随着孩子面临的教育问题,成立聋哑学校,并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使得学校规模逐渐扩大。庞小明和贾梦迪就是在聋哑学校相识、相恋、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再成为夫妻的。
聋哑学校不仅是这一对苦难而幸福的孩子生活和受到特殊教育的地方,也是他们从聋哑学校毕业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后,工作之余要回的“家”。常回家看看。庞小明把史金凤用哑语表示叫“妈妈”。史金凤校长告诉记者,她不仅从心里认为庞小明是自己的“儿子”,对外界介绍的时候,也很自然,说贾梦迪是自己的“儿媳妇”。
周至县楼观台聋哑学校由年近六旬的楼观镇塔峪村爱心人士史金凤女士创办。从1991年在路旁捡拾被家庭遗弃的残障孩子庞小明开始,史金凤自贴费用、自办学校,历经磨难,用自己的爱心为残障孩子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承认。先后获得“全国三八
红旗手”、“当代中华最感人的十大孝慈人物”、“十年十大伟大母亲”等荣誉称号。在其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仁大爱。如今,从最小年龄不足4岁到最大年龄18岁,楼观台聋哑学校有来自武功、三原、柞水、商洛、临潼、周至等陕西境内以及甘肃等地十多个平原、山区区县的聋哑以及智障学生11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