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做事不能应付 做人不能对付”
——记省“白求恩精神奖”获得者潼关县荒移村优秀村医刘永生

    本报记者 王缠卫
    “我看病的秘方就是以心换心,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正是凭着这份爱,潼关县荒移村村医刘永生,在乡村从医38年时间里,出诊近万人次,为群众垫支医疗费数万元,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乡村里的120”。他说:“做事不能应付,做人不能对付!”2014年11月,陕西省卫生计生委决定授予刘永生“白求恩精神奖”。
    誓为村医添光彩
    看着群众高高竖起的大拇指,听着群众娓娓道来的真心话,品味着群众脱口而出的评价,刘永生,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医,究竟怎样丰富着“好村医”传统内涵?“我看病的秘方就是以心换心,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这是刘永生的口头禅。
    杨家庄杨志学老人,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他身患多种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左心衰,时刻折磨着他,在刘永生的帮助下,他正和这些病魔做殊死地搏斗。
    刘永生有次在给老人换药时,老人把自己“一走了之”的想法告诉他后,刘永生说:“叔,你记着,今天是6月17日,从今天起,你的医药费我全免。给你看病,是医生的责任。从今天起,我就不是医生了,我是你的儿子。现在,儿子给父亲尽孝道,是应该的。”
    在荒移村有这么一对父子,父亲叫党志平,患多种病。儿子叫党红喜,是个脑肿瘤患者。6年前,党红喜到西安一家大医院检查,确诊为右侧脚趾坏死,主治大夫说要做截肢手术,当时就把他吓懵了。以前他曾经患过脑梗,本来左腿就行动不方便,要是右腿截肢,以后该怎么生活呀?抱着一丝希望他找刘永生治疗,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不但把他的病看好了,而且一分钱没花。
    2012年1月,党志平在西安一家大医院被确诊为脑瘤并发梗阻性脑积水,由于瘤子压迫,眼睛近乎失明,没有钱,就回到家让刘医生看。每次病犯的时候,疼痛难忍。为此,他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刘永生得知他的想法后说:“瞎想啥呢!你以为你走了,你娃上学就不掏钱了。”那一天刘大夫去他家3次,最后一次直到他想通了,晚上12点多才离开,是刘大夫给了他生命新的支点。
    无私奉献好村医
    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始后,一些村民一时想不通有抵触情绪。 
   面对群众的不解,刘永生一边走村入户给群众看病,一边给村民苦口婆心地讲解合作医疗的好处,并通过正反两方面事例引导大家,慢慢地群众就接受了。
    2007年的一天,在江苏无锡打工的荒移村村民张海峰突然感到肚子疼得厉害,就到当地医院治疗,虽经医治,一直不见好转。无奈之下,他打电话把情况告诉了刘永生。刘永生对他说:“你已经参加了合作医疗,回到家里治疗的费用还能报销。”为此,张海峰就从外地回到了潼关。在家住了十多天的院,累计花费三千多元,事后他到县城合疗办报销了三分之二的费用。如今,村子里的人们高兴地说:“活了一辈子,老了,能享受到这么好的政策,多亏永生给我们讲得明白啊!”
    刘永生在努力做好农村水饮安全、疾病预防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为全村1500多人建立了电子及纸质档案,村级公共卫生项目他都做得有条不紊。就连附近乡村的一些老病号,他也能够准确地记下每个人的病情,并经常利用出诊的间隙进行回访。
    在刘永生的天平上,根本没有金钱的砝码!
    刘永生从医38年来,不管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人叫出诊,他从不推辞,总是挎起医药箱就疾奔而去。为了照顾乡亲们,他把自己的二层楼房让给了别人,一家人却寄宿在村学校里;为了给群众治病,他先后垫支了近五万元。从医至今,群众欠他的医疗费用高达20万元,但他从未向任何一个人去要过账。村里的乡亲们说:“这样的好医生,现在是打灯笼都难找啊!”
    这,就是刘永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永远为患者,为乡亲们创造生的希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