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东西南北看农网








薛宝弟 贺龙 李立鹏 本报记者 王缠卫
今年6月,国网陕西省电力公司《农村智能配电网营配调管理模式优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荣获全省2013年度科学技术一等奖。该项目是国家电网公司坚强智能电网第二批试点项目,为探索适应我国中西部地区特点的农网优化管理模式和农网智能化建设模式提供了实践依据,对农网智能化建设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和引领示范作用,已成为支撑坚强智能新型农村电网的核心技术。
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村电网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是实施“三新”农电发展战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国网陕西电力坚持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在农网建设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中,研究和应用适合陕西农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取得了一大批先进农电科技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陕西特色的农村电网科技发展之路,初步建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以及支撑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发展战略的新型农村电网。
规划引领 示范先行
推进农网科技进步试点项目
“十一五”期间,陕西电力围绕规划引领支撑农村电网建设发展这条主线,先后共投入1.5亿元用于农网技术改造,通过建设典型示范工程,成功摸索出一批技术含量高,代表农网技术方向的科技项目,为全面推广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开展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作为西部大城市周边地区和西部山区县的户县供电公司、凤县供电公司,2006年6月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社会主义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及综合示范工程”项目中的关键建设任务并通过了国网公司验收。试点建设结合当地新农村建设需求,开展了坚强电网、综合节能降损、数字化与信息化、供用电示范村等四大类、25个专项示范工程建设。其中,架空线路故障诊断及运行监控系统、信息资源整合平台、调度遥控防误操作系统、供电所标准化管理系统、变电站智能巡检系统等16个项目代表了农网技术进步方向。开展农网智能化关键技术研究和试点建设。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战略目标要求,2010年2月,陕西电力启动了陕西农网智能化研究,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项目“蒲城农网营配调管理模式优化试点工程”试点建设,该项目试点建设取得了包括首次提出农网统一数据采集与集中监控平台建设解决方案、首次将230兆赫无线蜂窝通信网络技术应用于农网数据通信等5项发现、发明及创新点,取得国家专利10项,形成标准规范5项、取得国内外科技查新1项,制定了97项技术与管理标准。
开展SG186工程农电业务应用试点县建设。2008年,陕西电力被国网公司确定为SG186工程农电业务应用试点单位。通过分析调研在兴平、杨凌两个县公司开展建设。同时,加快农电信息化建设步伐,于2009年完善了山阳、白河等17个县公司241个供电所信息联网工程,目前,陕西电力39个县级供电公司全面实现了与省公司之间的联网与信息畅通,实现农电年报、农电线损、农村台区漏电保护器、农电事故(障碍)统计等业务应用模块投入使用,有效提高了农电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
自主创新 重点攻关
探索农网发展的关键技术
开展“低电压”专项课题研究攻关。2010年,陕西电力全面开展了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工作,涉及农村客户144738户,涉及2880个行政村、人口44万,有10千伏农网线路285条,配变2236台存在低电压问题。按照“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并重”的原则,启动了蓝田公司、宝鸡陈仓公司农村“低电压”重点课题项目研究工作,在蒲城开展了138座农网配电台区电能质量监控(无功补偿/三相不平衡)农网智能化试点建设。2012年6月提前完成农村“低电压”治理,累计治理“低电压”14.47万户,低电压投诉与开展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前相比同比减少81.4%,农村客户优质服务显著提升。并产生了“低电压治理缩短供电半径专项研究及应用”、“退役S7系列配变降容改造为宽幅调压配变”、“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应用”、“电能质量监控与辅助管理决策支持平台建设研究”等一批省公司科技进步奖。
2014年,陕西电力践行群众路线、坚持为民服务、大力推进农村“低电压”治理、解决农村群众“最后一公里”用电难题,截至10月31日,累计治理超过31090户,圆满完成年度“低电压”综合治理任务。
开展“集抄、营配一体化县”建设。应用集抄及营配自动化管理系统,打破了原来供电站(所)营配合一的组织方式,整合了人力资源和业务流程,实现了专业化管理,使农电生产营销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的转变,提高了劳动安全性和工作效率。2009年,陕西电力先后建成潼关、华阴、韩城、杨凌、蒲城、阎良、勉县6个“集抄、营配一体化县”,农村低压电力客户集抄系统建设规模突破42万户,进一步扩大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在实际应用中转化出的先进生产力,并显现出良好的规模效应。
开展县级电网全网无功优化建设。县级电网全网无功优化补偿工作,是提高农网的经济运行水平和电能质量,提升农网优质服务的重要手段。2009年2月,陕西电力启动长安、户县、凤县、洛南县级电网全网无功优化补偿试点建设,对电网无功电压运行指标(包括线路、台区末端电压质量、线损率及出口功率因数等各项技术指标及无功补偿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采集分析,应用配电网综合分析系统,对无功潮流分布进行全网分析计算。2010年10月,完成全部试点建设并通过国家电网公司检查验收。
开展节能降损示范县建设。按照“降损为先、管理为重、效益第一、示范先行”的建设原则,在长安、洛南开展节能降损县建设,重点从管理降损入手,加强农网电压质量和无功电力管理,使当地无功负荷就地得到平衡,摸索出农网节能降损和无功动态平衡新型供电模式。编制了《陕西省电力公司节能降损示范县建设标准》,制定了《节能降损示范县建设线损管理模式》,完成了《县供电企业农村客户电能表计量管理问题调研报告》,深入分析了农村客户计量表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工作建议。
推广成果 深化应用
农网科技进步彰显规模效应
加快农网信息网络建设,农电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陕西电力先后实施了县级调度自动化建设、农网35千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供电所与县局联网信息系统、配网故障诊断及处理系统、无功优化管理系统、农网技术进步试点县建设和集抄系统建设8个大项共69个农网科技进步工程项目建设。完善了17个县公司241个供电所信息联网工程,全面建成县公司视频会议系统,使39个县公司班组与地市公司、省公司之间,实现了农电信息系统的横向集成、纵向贯通。
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农网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在32个新农村电气化县全面推广应用集抄及营配自动化系统和调度遥控防误操作系统;在7个地市推广应用农网10千伏辐射型架空线路故障诊断及运行监控系统,累计更换农网2056台高耗能配变和67台柱上油开关,实现系统内的高耗能配变零目标和农网设备无油化。推广应用线路无功集中补偿、防窃电监测系统、远程集中抄表和IC卡预付费技术、自动漏电保护等8种新技术;箱式配电台区、非晶合金变压器、单相变压器等10种新设备;标准化配电台区、集中多位一体电表箱、单杆建设低压配电箱、进户线加装PVC管等7种新工艺;架空绝缘电缆、低压集束导线、地埋绝缘线、内带分、合两级保护的集表箱等12种新材料,基本实现了县供电企业“六化”管理,即:电网运行自动化、生产管理标准化、营销服务现代化、先进技术实用化、信息资源集成化、科技创新常态化。
陕西电力“新农村供电模式研究及综合示范工程”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网公司年度科技进步特别奖,“新农村供电保障能力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能源局科技项目三等奖。在系统各单位评出省公司科技进步奖28项。
夯实基础,提升管理,深入推进“两个转变”是农电工作的主线;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快科技成果共享转化,提升农网管理效益和效率,是农网建设的主攻方向。“十二五”期间,陕西电力将完成涉及配电网、节能降损、信息化3大类、20个重点研究内容和25个重点推广项目,加快农网基础建设和发展步伐,全面提升农网设备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更好地服务陕西经济社会发展。
(图片由陕西省电力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