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舞起农业这条[龙]










本报记者 强晖 通讯员 艾青 文/图
2014年,陕西农业遭遇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春旱、伏旱、秋淋叠加发生,农业生产面临严峻挑战。我省农业围绕“保供给、促增收”的目标,立足抗灾减灾,全力夺取粮食丰收,努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克服大灾之年的不利影响,保持平稳运行态势,全省农业在大灾之年仍取得可喜成绩,真正舞起了农业这条“龙”。
粮食生产总体为丰收年景
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农业部门把抗灾保粮贯穿于全年工作始终,围绕“抗伏旱、防秋淋”,粮食在灾害重发、成本增加、面积下滑的情况下再获丰收。预计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614.8万亩、总产1197.8万吨,分别完成既定任务的102.5%和104.7%。其中夏粮总产451.3万吨,增长6.6%;秋粮总产746.5万吨,较近十年来平均水平高4%。
菜篮子产品发展势头强劲
苹果、猕猴桃“两个拳头”果业,我省加大了与哈、俄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苹果价格较去年同期增长20%;预计全省水果面积1856万亩,总产1500万吨;其中苹果1030.7万亩,产量950万吨。畜牧业按照“北羊、南猪、关中奶畜”布局,稳定生猪种群规模和产能基础,加快关中奶山羊、奶牛产业带建设,畜牧产业发展总体平稳。预计全省肉、蛋、奶产量将分别达到115万吨、56万吨、190万吨,增长3.6%、1.1%、2.7%。蔬菜围绕大中城市供给,坚持抓基地、扩规模,推动标准化生产和技术创新,预计全省蔬菜面积750万亩,总产163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285万亩。茶叶按照“主攻绿茶、研发红茶、兼顾黑茶”的思路,加快标准园建设,强化市场宣传推介,全省茶园面积达到186万亩,预计茶叶产量5.4万吨,陕茶竞争力不断增强。
现代农业园区引领作用增强
坚持稳步发展与提升水平并举,提升延安、长安、汉滨、富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完善已认定省级园区建设功能,完成第五批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认定,全省省级园区达到301个,带动各类园区发展到2047个,建设面积占耕地的10.2%,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321工程”建设任务。园区流转土地300万亩,占全省土地流转规模的41%,实现产值320亿元,引领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新型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围绕“粮果畜菜茶”五大主导产业,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制定扶持新型农业市场主体意见,出台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整合1.6亿元实行专项扶持,命名10个明星企业、认定100个示范合作社、1019个家庭农场,培育职业农民近1万人,其中认定高、中、初级职业农民3835人。带动发展专业大户8.3万个、家庭农场2.1万户;合作社发展到2.7万家,社员占全省农户的21%;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190家。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有序推进
土地确权登记作为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的重点任务,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已分批培训业务骨干800余人,完成了底图测绘招标工作,建立数据录入平台,基层已经开展承包地入户调查、权属摸底、土地丈量、四至确定等基础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已完成外业工作量的4~5成,今年年底前有望完成确权登记的外业工作。
职业农民培育成效显著
2014年,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省推进实施工作进展顺利。全省按照《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组织认定了各层级职业农民,其中首批认定高级职业农民84名。建立了全省20多万培育对象信息库。建立师资库,认定了520个省级实训基地。编写了41套系列教材。省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意见》,要求设立职业农民创业基金、实行创业税收减免和农业产业支持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等系列政策,夯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政策基础。
农机化发展持续向好
陕西农机发展呈现出投入大幅增加、装备总量快速增长、农机化水平大幅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和农机推广方式实现重大创新等良好局面。全省实施中央财政补贴资金34.2亿元,补贴各类农机具164.5万台,带动农民投入100多亿元,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快速提升。2014年我省农机总动力达2550万千瓦,较2004年分别增加了1226万千瓦,增长了92.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首次突破60%,较2004年提高了11.5个百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十年来农机总动力发展速度相当于过去55年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