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闲话读书
渭南 景军荣

    闲坐窗前,清茶一杯,茗香袅袅。手捧经典,用心体悟。窗外一碧如洗的天空,蓝得使人沉静。读书让孤独成为一种美丽。
    读书对国人来说,已十分奢侈。曾几何时,快餐文化取代了经典名著,浮躁不安席卷了众生的灵魂。心无处安顿,无法安宁。滚滚洪流,冲刷得人间片瓦不存。禅宗六祖惠能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彻悟。我们却一刻都离不开网络、手机,仿佛没了这些,就被抛入无着无落的苍穹一样。人,太在乎世人的眼光,生怕在洪流中慢了拍子。 
    有人说,读书没用,记不住。读书是为记诵吗?若为记诵,为得则是卖弄逞能。这样的阅读与书无关。所谓经典,是指人类社会千百年来能常读常新的智慧。这些智慧教人们认识人生、认识宇宙,让我们在历代圣贤的智慧中完善人生。阅读,实质是和历代圣贤对话,享受智慧撞击的喜乐。
    国人经常为今天没有大师而感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太想出人头地,太想创新,太想多快好省的实现梦想。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先深深地扎到民族文化的根里去,然后才有可能站在历代先贤的肩膀上。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什么大师频出,是因为他们首先都是国学底子很深厚的中国人。今天,不出大师,原因在于在文化传承上离我们的祖先已经很远很远。我曾在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参加培训,当有学生问讲课的教授讲义中引用的曾国藩养生十二条中“日知所亡”是什么意思时,这位老师竟然说,他也不知。既不知,为何引用?那个时刻,我才真正理解在我们国家什么是“教授”?
    郑板桥说:“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读书为的是探求书中的真义,感受文化的力量,传承文化的精神。心恍恍如丧家之犬,读之又何益,记诵又何益?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此余阅历语也。”“凡读书有难解者,不必遽求甚解。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顺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诚哉斯言。
    台湾经济学家高希均曾经说过:“人生的终点,不是死亡,而是与好书绝缘的那一刻;人生的起点,不是诞生,而是与好书结缘的那一刻。”好书是人类进步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点点星光,这个星光照亮了我们的过去,也指明了人类的未来,让我们知道如何生,怎样活,又为什么死?!
    书还是要读的,以虔敬而平常的心。
    读书应该成为一种生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