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镇安县“丹治”工程惠民生














本报记者 武强 通讯员 陈凤军 文/图
12月9日,初冬的镇安,绿色随季节消退,满山遍野的红色灌木与金黄的树叶,形成一幅壮美的画面。记者走进镇安县西口、回龙等第二期“丹治”工程项目区,处处可见水边柳成行、山腰桑烟旺、山顶松柏翠、路旁桂花香,生态修复后的镇安,青山秀水入画卷,碧水蓝天扑面来。
民生水利结硕果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属秦巴土石山区,自然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国家贫困县。全县农业人口26.09万人,耕地面积40.57万亩,其中坡耕地23.79万亩,坡耕地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58.6%,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水源涵养地。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规划》,镇安县自2012年年底开始实施二期“丹治”项目龙脖子项目区梓桥沟小流域、程家川项目区西口小流域和黑窑沟小流域3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工程自2012年11动工至今,累计移动土石方74.3万立方米,投工51.2万个,新修河堤14.3千米,坡改梯2300亩,植树造林4.92万亩,实施生态修复8.13万亩,新建拦砂坝、谷坊、蓄水池、田间道路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85处,累计完成治理面积88.59平方公里,占规划任务的100%,圆满通过了省级2012年年度验收和国家南水北调办2013年度的技术评估。
随着二期工程的如期实施,镇安县茶叶、蚕桑、核桃、板栗、烤烟等产业,已逐渐成为项目区群众的“摇钱树”,一块块流域治理后的平整梯田已成为群众的“粮袋子”,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的大力推广和普遍使用,悄然掀起乡村革命,新农村展现出新景象!“山变青、水变绿、村变美、民变富”的美丽梦想变成了真切的现实,也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建设美丽镇安绘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措并举重质量
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镇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成立了由水务、发改、财政、林业等部门参与的“丹治”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配套出台了一系列过硬的政策和措施。
全县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高奏“治理一方水土、秀美一方山川,富裕一方群众”的大合唱。在“丹治”项目建设中,严把五道关口。一是严把选址关。对不适应兴建水保工程的地段,坚决不准修建;对兴建后技术上存在一时难以解决的安全隐患地段,暂缓修建。二是严把建设关。每条流域至少固定3名技术人员,每处工地至少保证1名技术人员,同时聘请林业技术人员,专门负责造林技术指导。其次严格按施工规范和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操作,不随意变更设计方案。对于规模较大的工程,严格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审计制和责任终身追究制的“项目建设六制”。三是严把督查关,质量监督组定期不定期巡回工地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彻底消除隐患。四是严把验收关。制定统一的验收标准,对达不到验收标准的坚决不予验收,并责令加以整改,直至达标。五是严把安全关。建立县镇领导、施工单位和技术人员终身负责的安全责任制,明确落实各自的安全责任,形成了“业主负责、施工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的安全体系。确保工程建设精品化标准,一次性施工,永久性保证。
在具体推进中,集中水利、林业等职能部门及项目区乡镇力量,部门联手、协同作战,大打“整体战”和“组合拳”,强化建设管理、严格检查验收、明确安全责任,实现了“丹治”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丹治工程建设热潮逐浪高。
绿水金山笑颜开
通过二期“丹治”项目建设,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居环境,调整了产业结构、增加了群众收入,而且实现了山青、水绿的水土保持目标。
特色产业助农致富。项目区新建大棚蔬菜基地3处面积35亩,舍饲养鸭1.36万只。新建茶叶、核桃、板栗等经济林园2.3万亩,培育各类种苗860余万株。
道路畅通助农出行。在程家川、梓桥沟新修田间道路51条13.5千米,为项目区广大群众提供了畅通、便捷的交通环境,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亮点工程。
安全饮水助农解困。新建蓄水池23座,埋设灌溉网12.6千米。新建人畜饮水工程3处、铺设引水管道12千米,解决了7150人、1750头牲畜的饮水困难,为项目区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生态新村助农幸福。项目区修建水体景观3处,发展农家乐园9家,实施改房1193户、改灶2218户、改圈1635户、改厕1831处。建沼气池87口,栽植道旁绿化树22.3千米,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村风景。
咬定“青山”不放松,青山秀水会人意。勤劳淳朴的镇安县群众在今后的水利事业建设工作中,将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在镇安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坚持用“干”构建新希望,用“干”再造秀美山川,用“干”打造美好生态家园,确保一江清水供津京。他们将以更大的信心、更大的决心再创辉煌,谱写大美镇安、民生水利的新篇章。
(本版图片为镇安县“丹治”工程成果展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