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遏制“村官空巢”需从制度入手
记者 张忠德
    眼下,各地即将进行村级“两委”换届选举活动。但是,记者调查发现,近年一些地方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部分村干部在职而不在位,或家住城市遥控指挥村务,或外出揽活包工程无暇顾及村务,使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了“空巢”,被群众称为“村官空巢”。“村官空巢”现象导致村务工作出现“挂空挡”,使村务陷于停顿、瘫痪状态,村民之间若发生矛盾纠纷,也很难得到及时有效解决,容易造成群众利益受损,信访等问题层出不断,给社会稳定埋下了很大隐患。此种现象,应引起县乡两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在村级“两委”换届选举活动中,要提前“甄别”把好关。
    出现“村官空巢”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乡镇片面追求所谓的“能人”效应,在选拔村干部时一味提拔“经济能人”,而这些所谓的“经济能人”,仅户口在本村,本人根本不在本村生活;另外,现在的村干部待遇确实低且工作任务繁杂,对于有能力的农民的吸引力并不大,因此也导致当下基层党委政府对那些“空巢村官”长期外出赚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有一些村干部是通过“贿选”等不正当手段上任的,他们只是想捞个名声,赚取好处,致使村里见不到人影,工作寻不到脚跟。甚至在不少地方,这种村干部流于“吃空饷”的状态。
    “村官空巢”现象不应忽视,要从制度上找原因。作为上级主管部门,一方面,要为村干部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适当提高村干部的待遇。另一方面,要改变单一的“经济能人”惯性思维,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选出扎根农村,群众信得过的自己富又能带领群众富的“双富带头人”,让有能力、有精力、有意愿的村民担任村干部。其次,要加强对基层权力的监管和对村干部的思想法制教育,研究制定“村官空巢”的监管办法,对名在其职,身心都不在其位的“空巢村官”要及时沟通,对确实不能履职或不能及时履职的村干部该调整的调整,该更换的更换,给“空巢村官”戴上监管的“紧箍咒”,让基层权力真正服务于民。
    只有将那些肯干事、有才干、蹲得下、乐奉献的人选拔出来,让他们担当起村民的主心骨,才能带领村民致富。基于目前农村人才匮乏的实际,可以像选拔大学生“村官”一样,在大学生等高学历人士中间、甚至是有能力的社会各界人士中间,挑选有能力的人充实到最基层。用他们的知识、思想、冲劲,为农村建设注入活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