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合阳党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本报记者 吴武刚 通讯员 吉宏伟 孙莉勤
   合阳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会后,机构不撤,人员不散,任务不减,干劲不退。本着革弊清风的原则,狠抓整改不放松,确保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驻镇制度:让干部身在心也在
    乡镇干部是党在基层工作的直接领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怎样使他们真正的为老百姓服务是合阳县转变干部作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
    针对干部的“走读”之风,合阳县委、县政府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镇办干部驻镇管理工作的通知》,并由县纪委、组织部、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组成的联合督查组,不定期对镇办干部驻镇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干部驻镇制度,不仅是要把干部的身留在基层,更是要把心留住。为了让干部吃得舒心、驻得踏实、工作有激情,各镇办全面加强机关“廉政灶”建设,完善了财力支持保障机制,制定了用餐审签制度、实名登记制度、公务接待定期结算和公开制度,形成了定点接待、定额开支、定员陪同的“三定”制度,有效降低了公务接待费用。
    “廉政灶”不仅吃出健康廉洁,更吃出了家的味道。路井镇每月安排4名机关女同志担任“廉政灶”协管员,监督灶上的食品采购安全及就餐环境,并征求就餐人员的意见,及时和炊事员沟通,随时改进、改善机关饭菜质量,让大家吃的更舒心、更放心。
    干部驻镇由过去的“要我留”变为现在的“我愿留”。不仅留得住,而且留得有价值,改善了机关干部精神风貌和体魄。
    民情制度:让干群距近情也近
    为确保服务群众零距离,他们大力开展“三日三夜”(即:村务公开日、民情报告日、乡村说事日,夜读、夜访、夜议)活动。
    三日活动,就是让群众了解该村的项目建设、惠农政策、公益事业、财务支出等情况。各部门、各镇(办)要进入包联村镇走访群众,了解村情民意,并围绕该村的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进行面对面说事,现场协调并力争解决。
    三夜活动,就是要求基层干部晚上进行政治理论、涉农知识、党在农村方针政策学习,并到群众家中走访,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对镇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利用晚上,对镇村上的重大事项、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议事。
    新池镇党委、政府在“民情日”进村走访中发现南顺村村民李京民家的3个孩子上不了户口,经多方协调,使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三日三夜制度,不仅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更能使党员干部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力气朝下使,同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把问题解决在第一线,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一个个以前的“问题村”变成如今的平安村、幸福村。
    便民制度:让服务高速也高效
    该县把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以“便民、高效、廉洁、规范”为服务宗旨,实行“一门受理,窗口运行,统一收费,限时办结,过程监督,责任追究”的运行模式,方便了办事群众。
    同家庄镇探索出了一条“最大限度发挥乡镇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县委、县政府经过统一部署,成立了县级便民服务大厅及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大厅共进驻18个部门,设立43个服务窗口,办理职工养老保险、婚姻登记、户籍办理、农机补贴等89项行政审批事项。每个服务场所均集中公示各项制度及办事流程,实行合疗、社保、民政等业务一厅式集体办公。
    坊镇采取“当场办理+跟踪服务”模式,对于群众办理事项,符合程序的当场办结,手续资料不全的,定期电话询问,跟踪办理。
    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就是要党员干部把群众的事当自己的事,当家人的事一样对待。让群众深切地感受到整风转变作风之后党员干部带给我们的高效服务。
    美丽乡村:让群众村靓心也亮
    美丽乡村建设是干部转变作风,为民服务的新载体,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指数的关键环节,是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的部分。
    该县结合新农村建设,致力全面打造353个行政村的“美丽乡村”工程。3年多来,全县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打造100个“美丽乡村”重点村,233个推进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到2016年底,建成一批“科学布局规划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相逢美”的美丽乡村。
    路井镇40个行政村228条巷道口均设有固定垃圾台,村村有垃圾填埋场,镇上购置了垃圾清运车、铲车和城市洒水车,建有小型沼气池850余口,学校及驻镇单位全部实现了厕所沼气化。
    目前,全县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个,新增垃圾清运车462辆,新建垃圾台838个,配备垃圾箱近3万个,建设垃圾填埋场60个,新改厕所3万余户,设立农村保洁员2100名。各村均成立了“清洁日”,推行了农村垃圾“户清扫、村收集、及时拉运、日产日清”模式。现在的农村已经看不到“垃圾围村、堵路、污水横流”现象,到处呈现出“天蓝、地绿、水净”的新景象。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