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强化六项包扶举措 全力提速村级发展








延安市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开展以来,黄陵县97个低收入村的97名包扶领导干部,百个联抓部门单位,千名党员干部倾情于民、倾力于心、致力于行,创新六大措施,全力提速低收入村的发展。
一、谋长远,圆“富村梦”。包扶工作启动之初,该县抓住理思路、绘蓝图、定计划三项基础性工作。提出了“规划科学引领、产业提质增效、设施集中配套、实施梯次推进”的包扶工作总体思路;突出治穷、治散、治愚、治弱“四个重点”;抓好主导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村级组织建设、农民素质教育、民生条件改善“五项工作”;明确了“产业开发、设施配套、移民搬迁、技能培训、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六大任务,按照现代果业支撑型、种养三产复合型、城镇社区依托型、企业园区带动型、移民搬迁安置型五种类型,因地制宜制定包扶规划。将脱贫人口、农民收入、技术培训等硬指标分解到每一年度,落实到具体的包扶项目上,制订出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分户帮扶计划,建立工作台账,保证户户有人帮扶。为包扶工作定下总基调,明确大方向。
二、强产业,鼓“钱袋子”。将主导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包扶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扶强扶弱扶信心。扶持产业强户、能人大户,发挥示范作用;扶持产业弱户、产业小户,共同脱贫致富;扶智力,扶信心、扶自愿。二是“一加一带一联合”。推行了“公司加农户、大户带小户、合作联社员”的“一加一带一联合”产业发展模式。
三、办实事,解“燃眉之急”。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心系群众办实事,访贫问苦办具体事。据统计,全县广大包扶党员干部共为困难群众办理就医看病、子女上学、农资代购、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年节慰问等具体事项万余件,提供资金支持190多万元。
四、解难题,促“和谐村”。开展了“百人访千家、党员走万户”矛盾大排查活动,建立了市、县、镇、村包扶团“四位一体”的矛盾调处、社会维稳、突出事件协调机制。累计调处矛盾纠纷186件次,解决群众利益诉求60余件。
五、打基础,强“精神魂”。广大包扶干部在具体工作中抓住村级班子、队伍、作风三大重点,协助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发挥作用。一是帮助村上建立村级人民调解室、警务室、图书阅览室、便民服务站、综治工作站,完善长效机制,增强村级班子的团队意识和凝聚力、战斗力及带领群众共同奔小康的能力。二是协助落实村干部绩效工资制度,离任干部补贴制,困难党员慰问制、深入推进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承诺制、党员培训等长效机制,坚持用“薪”管理,用心服务,使广大党员干部“有职有责、有岗有位、有位有为”。三是推行“一定二领三促四评”(定目标,领任务,促落实,评实效)工作机制,依照年度工作定目标,党员干部逐人认领工作任务;通过包扶领导、乡镇包村领导、部门联包领导三级联动促落实;实行领导点评,季度联评,民主测评,表彰比评,接受群众监督,转变干部作风。
六、大练兵,补“干部钙”。包扶领导、部门单位、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分级分层夯责任,压担子、促落实、“补钙片”。包扶责任领导人手一本“包扶日志”,明确填写要求,到村次数、具体时间、同行人员、走访农户数量、解决问题情况等硬指标。唱好责任领导“包”,部门(党组织)互动“联”,机关干部下村“帮”,镇村干部配合“抓”四字歌,两年来,97名包扶干部累计进村到岗2235人次,记写工作日志3000余篇,全县累计投入各类包扶资金3亿元,实施包扶项目983个,低收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包扶前的4000元增加到5840元,年均增长17%以上,910户3119口低收入群众基本实现了稳定脱贫的目标。实践证明,通过包扶工作提升了干部的能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补上了联系服务群众的“钙片”,切实践行了“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