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零距离”服务群众的“陇县实践”
“现在办事确实方便多了,镇上有便民服务中心,村上有党代表服务室,镇村干部还为我们搞代办......”一说起干部作风,陇县天成镇范家营村村民余四亮赞不绝口。12月8日,记者在陇县采访,处处可以感受到该县干部作风的新变化,感受到各级干部为民服务所呈现出来的新气象。
“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
群众最盼什么?群众最想什么?到群众当中去,才能了解群众所思所想。为此,陇县建立了全覆盖群众工作到户机制,即把每季度第一个工作周规定为“群众工作周”,要求县级领导每月蹲点调研不少于5天、科级干部不少于10天。县上还设置100多个“群众意见箱”,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并把群众的合理建议和需求按紧迫、重要程度排序,先解决最靠前的。
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更要由群众自己做主。天成镇上寨子村有座老戏楼,年久失修,屋顶漏雨。不修,存在安全隐患;修,又怕村民说三道四。今年10月,村党支部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让村民自己决定修还是不修。在数百人的村民代表大会上,村干部就项目资金来源、投工投劳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说明,村民一致赞成修。目前,包括戏楼修葺、路面硬化、绿化亮化等工程的上寨子村文化广场项目正在修建之中。
为防止群众工作“一阵风”、走过场,陇县探索建立了群众工作五大机制:经常性群众观点教育机制、全覆盖群众工作到户机制、多渠道群众意见征询机制、多层次群众意见办理反馈机制、全方位群众民主评议监督机制。
“三天代表”到“五年代表”
东南镇演峪山村有一段2公里长的土路,被雨水冲刷后变成了“断头路”,三轮车进不去,苹果运不出,村民着急没办法,盼着能尽快重修这条路。驻村党代表根据群众意愿,和县上相关部门联系,争取项目资金,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将狭窄难行的土路建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该村支部书记李桂芳说:“以前,大家都不知道党代表是干啥的。可现在,大家都说,党代表就是到村上给我们办好事的。”
说起党代表服务室的建立,陇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建平说,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党代表作用发挥难这一状况,陇县在全县探索建立了“党代表服务室”,这不仅让“3天开会党代表”变成了“5年任期党代表”,使党代表发挥作用常态化,也架起了党员和群众的“连心桥”。
县党代表余全海在东风镇麻家台村走访时,发现这个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畅,群众看病难,便协调卫生部门的医务人员定期到该村开展义诊活动,为300多户群众每户赠送了一个装有20余种常用药品的保健箱,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目前,陇县已在全县158个村都设立了党代表服务室,参与的省、市、县、镇四级党代表共1233人。每到党代表服务日这天,党代表们挂牌上岗,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现场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上报县委组织部党代表联络办公室,交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办理。
截至目前,全县党代表工作室共收到群众意见、建议2000多条,90%问题已得到解决,一批群众关注的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化解。如今,党代表服务室已成为陇县在全市乃至全省叫得响的一大创举。东兴村村委会主任赵勤瑞说:“自从有了党代表服务室,群众有问题可以当面向党代表反映了,党代表服务室搭起了党群连心桥。”
“自己办”到“我帮你办”
陇县地处山区,群众居住相对分散,办一件事往往要跑不少路。针对这一问题,该县推行了“群众办事党员干部代办”制度,代办事项涉及证照办理、公益服务、意见投诉、其他事项等4大类40余项。镇、村干部及县上包抓干部当起代办员,群众有需求,随时受理,负责到底。“一些事情,放在老百姓身上是大事,但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我们多跑几步路,就能帮老百姓解决一个大问题。”谈起党员干部代办制度,天成镇韦家庄村大学生村官苏雪梅感慨地说。
韦家庄村空巢老人宋某有一笔500元的存单需要到渭滨区的一个银行网点领取。得知老人腿部残疾,行动不便,苏雪梅和镇上一名干部利用到市区办事的机会,到银行帮老人把钱取了出来,送到家里。
如今,陇县的“群众办事党员干部代办”制度形成了县、镇、村的“三级”联动网络。在村一级设立有为民服务代理接待室,主要负责对群众申请的代办事项进行核查,日常工作由村“两委”成员负责;在镇一级设立有镇便民服务大厅,主要负责受理镇级职责范围内的代理事项,以及需要上级部门审批或终结办理的事项;在县一级设立为民服务中心,主要负责需要县级所属有关部门办理的事项。
为民服务活动不断创新发展。今年,陇县推行了民情恳谈制度,各村每月召开民情恳谈会,召集“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老党员等,听取意见建议,及时梳理归纳上报镇党委;镇党委每季度召开全镇民情恳谈分析会,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汇总分类,明确包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同时建立问题台账,进行销号管理。
如今,群众办事,干部代办已经成为陇县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
“为民做主”到“让民做主”
群众最盼什么?群众最想什么?到群众当中去,才能了解群众所思所想。为此,陇县建立了全覆盖群众工作到户机制,即把每季度第一个工作周规定为“群众工作周”,要求县级领导每月蹲点调研不少于5天、科级干部不少于10天。县上还设置100多个“群众意见箱”,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并把群众的合理建议和需求按紧迫、重要程度排序,先解决最靠前的。
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更要由群众自己做主。天成镇上寨子村有座老戏楼,年久失修,屋顶漏雨。不修,存在安全隐患;修,又怕村民说三道四。今年10月,村党支部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让村民自己决定修还是不修。在数百人的村民代表大会上,村干部就项目资金来源、投工投劳等方面情况进行了说明,村民一致赞成修。目前,包括戏楼修葺、路面硬化、绿化亮化等工程的上寨子村文化广场项目正在修建之中。
为防止群众工作“一阵风”、走过场,陇县探索建立了群众工作五大机制:经常性群众观点教育机制、全覆盖群众工作到户机制、多渠道群众意见征询机制、多层次群众意见办理反馈机制、全方位群众民主评议监督机制。
“三天代表”到“五年代表”
东南镇演峪山村有一段2公里长的土路,被雨水冲刷后变成了“断头路”,三轮车进不去,苹果运不出,村民着急没办法,盼着能尽快重修这条路。驻村党代表根据群众意愿,和县上相关部门联系,争取项目资金,并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将狭窄难行的土路建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该村支部书记李桂芳说:“以前,大家都不知道党代表是干啥的。可现在,大家都说,党代表就是到村上给我们办好事的。”
说起党代表服务室的建立,陇县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建平说,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党代表作用发挥难这一状况,陇县在全县探索建立了“党代表服务室”,这不仅让“3天开会党代表”变成了“5年任期党代表”,使党代表发挥作用常态化,也架起了党员和群众的“连心桥”。
县党代表余全海在东风镇麻家台村走访时,发现这个村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畅,群众看病难,便协调卫生部门的医务人员定期到该村开展义诊活动,为300多户群众每户赠送了一个装有20余种常用药品的保健箱,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
目前,陇县已在全县158个村都设立了党代表服务室,参与的省、市、县、镇四级党代表共1233人。每到党代表服务日这天,党代表们挂牌上岗,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现场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解决的上报县委组织部党代表联络办公室,交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办理。
截至目前,全县党代表工作室共收到群众意见、建议2000多条,90%问题已得到解决,一批群众关注的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化解。如今,党代表服务室已成为陇县在全市乃至全省叫得响的一大创举。东兴村村委会主任赵勤瑞说:“自从有了党代表服务室,群众有问题可以当面向党代表反映了,党代表服务室搭起了党群连心桥。”
“自己办”到“我帮你办”
陇县地处山区,群众居住相对分散,办一件事往往要跑不少路。针对这一问题,该县推行了“群众办事党员干部代办”制度,代办事项涉及证照办理、公益服务、意见投诉、其他事项等4大类40余项。镇、村干部及县上包抓干部当起代办员,群众有需求,随时受理,负责到底。“一些事情,放在老百姓身上是大事,但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我们多跑几步路,就能帮老百姓解决一个大问题。”谈起党员干部代办制度,天成镇韦家庄村大学生村官苏雪梅感慨地说。
韦家庄村空巢老人宋某有一笔500元的存单需要到渭滨区的一个银行网点领取。得知老人腿部残疾,行动不便,苏雪梅和镇上一名干部利用到市区办事的机会,到银行帮老人把钱取了出来,送到家里。
如今,陇县的“群众办事党员干部代办”制度形成了县、镇、村的“三级”联动网络。在村一级设立有为民服务代理接待室,主要负责对群众申请的代办事项进行核查,日常工作由村“两委”成员负责;在镇一级设立有镇便民服务大厅,主要负责受理镇级职责范围内的代理事项,以及需要上级部门审批或终结办理的事项;在县一级设立为民服务中心,主要负责需要县级所属有关部门办理的事项。
为民服务活动不断创新发展。今年,陇县推行了民情恳谈制度,各村每月召开民情恳谈会,召集“两代表一委员”、群众代表、老党员等,听取意见建议,及时梳理归纳上报镇党委;镇党委每季度召开全镇民情恳谈分析会,对征集到的意见建议汇总分类,明确包抓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同时建立问题台账,进行销号管理。
如今,群众办事,干部代办已经成为陇县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