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岚皋:在绿色中崛起
本报记者 刘玉林
    一入岚皋县地界,抬头是青山,低头是绿水。无论冬夏,映入你眼帘的永远是满眼绿色,真可谓是“无处不绿,无时不绿”。而岚皋人正是做足了这绿色的文章,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走出了一条旅游富民之路,在这无边无际的绿色中悄然崛起。
    早在2002年,岚皋县就提出了“旅游兴县”发展思路,在长达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旅游始终作为历届县委、政府的“一把手”工程,一任接着一任抓。“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的岚皋旅游业,呈现出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先后被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旅游强县”和“首批旅游示范县”,并获得省级生态县、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
    “穷山变灵山”生态旅游一枝独秀
    景区是发展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岚皋山地结构复杂,气候温暖湿润,生态植被茂密,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受制于落后的交通条件,长期以来,岚皋旅游处于“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尴尬。
    为加快破解这一瓶颈,岚皋以解决旅游交通和景区水电、通讯等为重点,先后建成了南宫山北线和南线旅游公路、县城至神河源、神河源至千层河旅游专线以及出境大通道安岚二级公路,这极大地改善了沿途交通出行和生产生活条件,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为群众铺筑了一条“致富路”。
    岚皋还同步实施了千层河、神河源等景区的通讯工程,完善了县内旅游交通标识和景区标识系统,建设了县游客接待中心、香河口游客服务中心和蔡垭生态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为旅游发展打牢了基础。
    陕西延长投资5亿元打造的南宫山景区相继建设了南线服务区、南宫山大酒店、飞拉达户外攀岩、悬空玻璃栈道、真身殿和大雄宝殿等项目,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县旅游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的千层河景区完成一期二期开发,获得国家3A级景区认定并获批国家湿地公园;民营资本开发的岚河漂流景区建成国家3A级景区,神河源景区被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龙爪子温泉旅游城、岚河湾水上乐园和四季射击狩猎场等重大项目正在建设,将于2015年全面投入运营。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昔日的“穷山恶水”,已变成今天的“灵山秀水”并回馈它的子民。目前,岚皋已初步形成了以“一山一水一城”为核心,以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健身为主题的三大拳头产品,支撑富民的旅游产品体系日趋完善。
    “青山成金山”强县富民一气呵成
    有关研究表明,旅游业每投资1元钱,相关行业就增收4至5元,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社会就可以新增5个就业机会,可以说是典型的富民产业。
    岚皋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和重点帮扶等措施,建成涉旅宾馆饭店40余家,“巴山人家”星级农家乐、农家宾馆1200余户,文化娱乐场所200余处。目前,全县已具备同时接纳1.7万人就餐和2500人住宿的接待能力。
    同时,岚皋积极开发旅游商品。魔芋食品、南宫富硒茶等六大特色食品饮品系列和藤编、刺绣等工艺品在市场走俏,全县已有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和手工作坊200余家、销售店铺110余家,开发系列特色旅游商品58种。
    岚皋还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景区和旅游集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岚皋高标准建设了横溪古镇、溢河高桥等30余个旅游新村,1200余户4000余名农民实现了居住条件的彻底改善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锦绣花里”“休闲四季”“渔家溢河”“画中横溪”四大特色乡村游成为品牌。旅游赛事及宣传推介“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高潮”,花里“打谷节”、溢河钓鱼赛、横溪烤全羊等参与型、体验型小项目深受游客欢迎,农业部将溢河宏大和四季杨家院子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将南宫稻田评选为“中国美丽田园”。
    据统计,2008年至2013年期间,岚皋县生产总值由10.8亿元增长到31亿元,接待游客人次由42万人增长到262万人,全县贫困人口由8.5万人减少至5.7万人,贫困率下降16.4个百分点。2013年,岚皋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000人、间接从业人员近2万人,旅游业人均增收11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8%。
    岚皋县县长杨义龙说:“为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岚皋正在打造“巴文化”五个一工程,巴文化街区和风情园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巴文化长廊和雕塑群已竣工投入使用。下一步,我们还将依托207省道生态长廊和石紫岚沿江生态经济带打造百里富硒茶产业观光带,重点开发一批休闲、亲水和农事体验类产品,加快形成“近郊依城、远郊靠景、城乡互动”的旅游产业布局,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解决生计和就业问题,实现就地脱贫和安居乐业,享受到旅游带来的实惠。”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