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家乡的忙碌


晨曦初露,晶莹剔透的露珠闪烁着光芒。村子里早已开始骚动,孩子们一手揉搓着朦胧的睡眼,一手举着个菜夹馍,边走边吃,跳跳蹦蹦着上学去了。
路旁草地依然湿漉漉的,人们已经像赶集一样,纷纷行走在阡陌上,说说笑笑,讨论最多的还是关于今年收成的话题。红彤彤的苹果散发着诱人的香味,硕大的玉米露出金灿灿的颗粒高兴地向行人们炫耀着,红灿灿的辣椒像葡萄串挂满了枝头,如同快要临产的孕妇行走一样艰难地左后摇摆;火红的高粱穗子,籽粒饱满,圆鼓鼓的在朝阳下闪着光亮;核桃像破了壳的小鸡仔一样,从绿装里露出了头,随着一阵风吹过,迫不及待地跳落在地上;再看那枝头上的红枣,犹如一位亭亭玉立而又腼腆的妙龄少女,含情脉脉地好像要对你说话。整个田野生机勃勃,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成熟的庄稼热情款待。
听,早到的人已经开始掰玉米了,有人挖通风,有人装袋子,有人装车,有人拿着刀子一下一个娴熟地把玉米从秸秆上劈下来,这是乡亲们掰玉米时得出的经验,用刀子比用手速度快。不一会儿时间,车厢里已躺满了横七竖八的玉米棒子。
看,旁边的果园里更是热闹非凡,有人爬在树上,有人站在梯子上,有人蹲在树下,姿态各异,每个人脖子上挂着个布袋,一手牢牢地拿着苹果,一手拿着果把剪,细心、认真地剪掉苹果的把,生怕一不留神戳伤苹果。可别小瞧这不起眼的动作,在整个采摘过程中能决定一个苹果的“命运”呢。果柄剪的长了容易伤到别的苹果,剪时不仅剪刀要锋利,而且要“咔嚓”一下,千万不能拽,这样容易拽掉果柄,没果柄的苹果不仅容易坏掉,客商也不会要,原本一个值几元钱的苹果最后几角钱卖给果汁厂。近些年,以“马栏红”、“旬宝”品牌为主的苹果驰名国内外。同时,有多家企业纷纷入驻,做起了苹果深加工,家乡人也过起了忙时务农闲时打工的“两栖”生活。他们靠苹果发家致富,盖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被大家形象的誉为“绿色银行”,成了大伙的摇钱树。因此,摘苹果时果农们可小心了,宁可慢一点,也容不得半点马虎。
不觉间晌午饭的时间到了,可大家依旧忙碌着没有回家吃饭的意思,掰玉米的人饿了坐在地头,从馍兜里掏个大白馒头,在旁边的辣椒树上摘个辣椒,在手里搓搓,一口辣椒一口馍,渴了打开自带的水壶喝几口,吃的是有滋有味,一顿饭就这样解决了。摘苹果的,渴了就找个残伤的吃掉,商品果子那可是宁愿喝水也不舍得吃的。饿了,大伙聚在一起,边吃着提前备好的馒头或烧饼,边兴高采烈地盘算着今年的收入。
那些架子车里拉着采摘的辣椒、豆角、高粱等回家的,边走边羡慕地瞅着路边树枝上的苹果,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你看人家这园子苹果长得多好,你个老不死的,叫你栽树,你就是不听,现在后悔了吧?”
看着地里成熟的庄稼,大家越干越带劲。前来赏景观光体验生活的游客也被眼前的场景感染了,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走进果园,分享采摘的乐趣。
田野里,轰隆隆的机械声、喊叫声、喜悦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月亮不知何时悄悄爬上了天边,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不情愿地从果园走出来,女人们陆续回家。男人们走进果库,点亮蜡烛,像抚摸自家孩子似的,小心翼翼地挑拣拾放。
田野里恢复了平静,村子里开始嚷嚷起来,猪嚎狗叫,炊烟袅袅升腾,飘出了香喷喷的饭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