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采访基地聚宝盆
特约撰稿 张宝贵
   喜闻《陕西农村报》在户县庞光镇建立了第12个采访基地,“老新闻”为陕农报让记者“接地气”的举措喝彩叫好:采访基地聚宝盆!
    采访基地出新闻。记者四处奔波,容易走马观花,“猴子掰包谷”,往往采写的稿件是“宣传”而不是“新闻”。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受聘《长安报》记者后,学习著名作家柳青将长安胜利村作为创作基地写出名著《创业史》的经验,把家乡纪杨乡作为采访基地,几乎每周有一两天在“基地”采访。将家乡的发展变化、乡亲的喜怒哀乐呼声期盼付诸笔端。种麦田头,采写了获得全国现场短新闻奖的《长安田头出现“招手停”》;家院拉粪,采写了获得陕西新闻奖的《长安农民争抢“时传祥”》。100多个全国、省市新闻奖,将近半数都是现场新闻。在省市媒体的上稿率九成以上。
    采访基地出成果。采访基地让我对“三农”有了较为深刻系统的了解,逐步走上了结合新闻搞研究,利用媒体推成果的社科成果快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之路。“农机跨区域作业”成果,1995年被农业部在全国推广;“土地入股”成果,2008年被写入中央文件;“土地托管”和“土地流转要‘促流管转’”成果,今年11月被写进了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陕西改革发展论坛,两次邀我登台发言交流社科成果。
    采访基地出人才。采访基地让我对“三农”问题、矛盾和发展趋势心中有数,胸中有全局,笔下出精品,采写新闻力求独家新闻,研究问题力求超前重大。《长安女“麦客王”出征陕甘宁》,成为我改变命运之作。1992年,农民身份的我被县委破格提拔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被市人事局破格转干、评定职称和被西安市委、市政府破格授予“西安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被多家新闻传媒学院聘为兼职教授,在陕西日报新闻培训班讲课20年。
    采访基地是个聚宝盆,是熟识“三农”的“麻雀”,是联系农民的桥梁,是净化灵魂的熔炉,是展示才华的舞台。愿陕农报的采访基地建成一个,巩固一个,用好一个,多出精品,快出佳作;多出成果,快出人才,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百花园中争奇斗艳。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