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从两个流转看神木农业之变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引导后,今年11月20日,中央又下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对土地流转予以进一步规范和指导。
那么,除了人们熟知的转包、出租、企业经营等流转方式以外,还有哪些流转既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又能切实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农村土地流转能带来什么变化?11月25日至27日,记者深入神木县采访,所见两种不同的地貌、两种不同的流转,给农村注入新的活力;合作社入股、互换流转,使这里现出一派生机。
土地入股家家分红
一个村小组住3户、仅5人?不错,就是这样一个村民小组。11月26日上午,记者乘车从神木县栏杆堡镇政府驻地出发,翻越弯弯曲曲的22公里山路,来到了该镇折家寨村新窑圪崂村民小组采访。
同栏杆堡镇其他村组一样,新窑圪崂小组处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全组共有48户、116人,耕地3000亩,全部为旱地。近年来,多数村民外出打工,该村组常年仅住3户,是5位老人,平均年龄74岁,土地全部撂荒,无任何产值。
2012年下半年,该小组3000亩土地全部流转,交给以村小组名义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村民以土地入股。(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去除不宜耕种的土地,合作社规划出2000亩作为产业发展基地。
村委会主任兼该小组组长折继平,与部分拿现金入股的村民共同出资,对土地进行整理,并购买了十几台生产机械。虽然前期投入大,可折继平相信,在政策倾斜和项目资金的扶持下,山区农业也可以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
2000亩耕地,合作社雇了10多个人。今年种了1000亩红葱、1000亩马铃薯。合作社管理员折旭青粗略算了一账:红葱可产200万公斤,每公斤卖1元,可收入200万元;马铃薯可产100万公斤,每公斤平均售价算1元,可收入100万元;除去预留籽种减少的销售额和其他生产成本共计140万元,今年种植利润为160万元。
按约定20%的收益给村民分红,人均2758元。一个三口之家可得8274元,远胜于过去耕地撂荒的零产值。
来此打工的农民周买虎感慨道:“我老家也在山区,以前种30多亩地,老婆老汉两个累死累活忙上一年,顶多收入上一万块。可那是零散地,我也上不了机器,地现在荒着呢!”
栏杆堡镇党委书记李光斌介绍:全镇共24个行政村,通过多种方式流转耕地13.6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9%;同时投资1200万元兴建农业基础设施,让山区农业向股份制、机械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土地互换连成一片
与栏杆堡镇地理特征完全不同,神木县尔林兔镇辖区属风沙草滩区。11月27日上午,记者从神木县城出发,在连绵的沙丘中穿行,奔波100余公里,来到尔林兔镇木独兔村采访。
木独兔村刘候虎现在和老伴种一块30多亩的地,另外还养150多只羊,几头猪,一年下来收入4万多元。
村支书张启祥告诉记者,过去,刘候虎家虽然也是30多亩地,却被分隔成七八块,而且相距较远。每块地宽三四步,长一百二十多步,俗称“条条地”,很不利于大型机械耕作和日常管理。
2012年,木独兔村按照“就近、就亲、有偿、自愿”的原则,通过村民之间土地互换、集中分配等方式流转土地,把原有的1420块“条条地”变为现在的260块“整装田”。现在,每块地宽几十步或上百步,地块面积从不足一亩变为少则五六亩,多则十几二十亩。过去,全村有300多亩耕地撂荒,现在2340耕地全部种上了农作物。
依法、依规、创新、灵活,这是尔林兔镇在土地流转方面给人的感受。镇党委书记杨剑说,全镇14个行政村全部参与了土地流转,流转面积约4.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土地流转,为尔林兔镇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神木县农村经营管理站站长王旺平介绍:神木县已流转土地23.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近30%。目前,神木县已形成500亩以上的种植示范园9个;1000亩以上的农牧业标准化基地12个;1200亩的近郊农业项目一个;1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1个。
王旺平说,虽然神木是一个煤炭资源富集、工业发展较好的县域,可这里地域广阔,还是希望能通过土地流转,激活农业潜力,走出一条非粮食主产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那么,除了人们熟知的转包、出租、企业经营等流转方式以外,还有哪些流转既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又能切实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农村土地流转能带来什么变化?11月25日至27日,记者深入神木县采访,所见两种不同的地貌、两种不同的流转,给农村注入新的活力;合作社入股、互换流转,使这里现出一派生机。
土地入股家家分红
一个村小组住3户、仅5人?不错,就是这样一个村民小组。11月26日上午,记者乘车从神木县栏杆堡镇政府驻地出发,翻越弯弯曲曲的22公里山路,来到了该镇折家寨村新窑圪崂村民小组采访。
同栏杆堡镇其他村组一样,新窑圪崂小组处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全组共有48户、116人,耕地3000亩,全部为旱地。近年来,多数村民外出打工,该村组常年仅住3户,是5位老人,平均年龄74岁,土地全部撂荒,无任何产值。
2012年下半年,该小组3000亩土地全部流转,交给以村小组名义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村民以土地入股。(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去除不宜耕种的土地,合作社规划出2000亩作为产业发展基地。
村委会主任兼该小组组长折继平,与部分拿现金入股的村民共同出资,对土地进行整理,并购买了十几台生产机械。虽然前期投入大,可折继平相信,在政策倾斜和项目资金的扶持下,山区农业也可以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
2000亩耕地,合作社雇了10多个人。今年种了1000亩红葱、1000亩马铃薯。合作社管理员折旭青粗略算了一账:红葱可产200万公斤,每公斤卖1元,可收入200万元;马铃薯可产100万公斤,每公斤平均售价算1元,可收入100万元;除去预留籽种减少的销售额和其他生产成本共计140万元,今年种植利润为160万元。
按约定20%的收益给村民分红,人均2758元。一个三口之家可得8274元,远胜于过去耕地撂荒的零产值。
来此打工的农民周买虎感慨道:“我老家也在山区,以前种30多亩地,老婆老汉两个累死累活忙上一年,顶多收入上一万块。可那是零散地,我也上不了机器,地现在荒着呢!”
栏杆堡镇党委书记李光斌介绍:全镇共24个行政村,通过多种方式流转耕地13.6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9%;同时投资1200万元兴建农业基础设施,让山区农业向股份制、机械化、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迈出了一大步。
土地互换连成一片
与栏杆堡镇地理特征完全不同,神木县尔林兔镇辖区属风沙草滩区。11月27日上午,记者从神木县城出发,在连绵的沙丘中穿行,奔波100余公里,来到尔林兔镇木独兔村采访。
木独兔村刘候虎现在和老伴种一块30多亩的地,另外还养150多只羊,几头猪,一年下来收入4万多元。
村支书张启祥告诉记者,过去,刘候虎家虽然也是30多亩地,却被分隔成七八块,而且相距较远。每块地宽三四步,长一百二十多步,俗称“条条地”,很不利于大型机械耕作和日常管理。
2012年,木独兔村按照“就近、就亲、有偿、自愿”的原则,通过村民之间土地互换、集中分配等方式流转土地,把原有的1420块“条条地”变为现在的260块“整装田”。现在,每块地宽几十步或上百步,地块面积从不足一亩变为少则五六亩,多则十几二十亩。过去,全村有300多亩耕地撂荒,现在2340耕地全部种上了农作物。
依法、依规、创新、灵活,这是尔林兔镇在土地流转方面给人的感受。镇党委书记杨剑说,全镇14个行政村全部参与了土地流转,流转面积约4.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土地流转,为尔林兔镇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铺平了道路。
神木县农村经营管理站站长王旺平介绍:神木县已流转土地23.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近30%。目前,神木县已形成500亩以上的种植示范园9个;1000亩以上的农牧业标准化基地12个;1200亩的近郊农业项目一个;1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园1个。
王旺平说,虽然神木是一个煤炭资源富集、工业发展较好的县域,可这里地域广阔,还是希望能通过土地流转,激活农业潜力,走出一条非粮食主产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