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7000亩旱地变良田
本报讯(樊悦 任爱霞 记者 王缠卫)11月21日,在靖边县东坑镇三岔渠羊羔山村,这里曾经单家独户种植的小块旱田,而如今变成了平坦连片的千亩良田,一副副现代式的喷灌设备,一口口灌溉深井零星散布,这里成了农民的地上“粮仓”。
三岔渠办事处位于白于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整个办事处祖祖辈辈没有一亩水浇地,农民一直靠天吃饭。从2012年开始,东坑镇通过项目争取,在三岔渠羊羔山、曹崾岘等三个村子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在项目的雨露下7000多亩旱地变成了良田,6000多群众得到实惠,去年三岔渠办事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000元。“以前我们种的都是旱地,亩收入最多300多元,遇到年头不好,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如今变成了水浇地,实施了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不仅有了一亩230元稳定的承包费,还能在合作社里打工,自己既是入股者,又是产业工人,年收入比以前能高出一万多元。”羊羔山村张世明告诉记者。
据介绍,东坑镇除了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农民打深水井,铺设管网设施,还引进了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进行土地平整和电力设施的配套,最终将农民的小块农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然后由农业合作社统一实施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管理,在合同期满后,农业合作社所投资的所有的固定农业设施归农民所有。
靖边县东坑镇三岔渠办事处主任尚俊宏告诉记者:“自从实施高标准农田后,土地的产出能力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曾经一亩旱洋芋最多产2000斤,现在一亩洋芋少说也能产6000多斤,曾经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高产“粮仓”,曾经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变成了现代化的产业经济。”
三岔渠办事处位于白于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落后,整个办事处祖祖辈辈没有一亩水浇地,农民一直靠天吃饭。从2012年开始,东坑镇通过项目争取,在三岔渠羊羔山、曹崾岘等三个村子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在项目的雨露下7000多亩旱地变成了良田,6000多群众得到实惠,去年三岔渠办事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000元。“以前我们种的都是旱地,亩收入最多300多元,遇到年头不好,连种子钱都收不回来,如今变成了水浇地,实施了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不仅有了一亩230元稳定的承包费,还能在合作社里打工,自己既是入股者,又是产业工人,年收入比以前能高出一万多元。”羊羔山村张世明告诉记者。
据介绍,东坑镇除了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为农民打深水井,铺设管网设施,还引进了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进行土地平整和电力设施的配套,最终将农民的小块农田整合成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然后由农业合作社统一实施机械化作业,产业化管理,在合同期满后,农业合作社所投资的所有的固定农业设施归农民所有。
靖边县东坑镇三岔渠办事处主任尚俊宏告诉记者:“自从实施高标准农田后,土地的产出能力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曾经一亩旱洋芋最多产2000斤,现在一亩洋芋少说也能产6000多斤,曾经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高产“粮仓”,曾经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变成了现代化的产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