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为三原“联户帮民”喝彩
——三原县“联户帮民”长效包扶工作“三步曲”
    王琮 赵琳敏 本报记者 杨梅
    “这是我们这里驻村干部发的‘干群连心卡’,上面有驻村干部的单位名称、姓名、职务、联系方式。群众有啥事打个电话他们就帮着办了,方便得很。”11月26日,三原县陵前镇铁家村村民郭政拿着一张小小的卡片向记者介绍说。在三原县开展的“联户帮民”活动中,全县发放了16万张“干群连心卡”,小小的卡片让机关和基层实现了“无缝对接”,让干部和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
    为了探索农村帮扶工作长效机制,2013年8月,三原县启动了以“驻百村、联千户、帮万民、转作风、促发展”为主题的“联户帮民”实践活动,全县7210名机关干部进村入户,以真心实意联系群众、凭真帮实干推动村级工作、用真功实招锤炼干部作风,切切实实让广大群众感受到了“群众身边有干部、干部心中有群众”的良好风尚。
    城乡村镇结下“新亲戚”
    为了能让干部沉得下去,三原县确立了“县级领导包镇、机关干部包户、一包五年不变”的包抓机制,同时按照“党群部门包弱村、政法部门包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的思路,从全县208个村中筛选出了166个村,分别由166个县级部门、下属单位和派出机构对口包抓、按需帮扶,其他42个村由各镇(发展服务中心)负责包抓。
    三原县审计局包抓马额发展服务中心蒙家村一年多,驻村干部对全村510户人家进行了走访,先后协调资金110余万元,给街巷修了水泥路,打了深水井,增设了变压器,建了村民休闲广场,还给街巷两边都种上了女真、红叶李、国槐。蒙家村的群众都说“现在看着村子的变化,心情舒畅,走路都有劲了。”
    安乐镇山西庄村驻村干部姚飞和刘华丽,看到该村二组村民杨同运因资金问题无法建大棚时,两人便各拿出5000元,帮助杨同运建起了蔬菜大棚。同时他们还多方争取为群众协调贷款40余万元。
    一年多来,三原县共有400余名驻村干部坚持吃住在农村,部分村镇突出的干群矛盾得以“迎刃而解”。
    驻村干部融入“真感情”
    “多亏了雷主任及时联系兽医,给我家病牛动手术,把病治好,现在我还能一天挣五、六百元!”76岁的杨忠禄大爷对驻村工作组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杨忠禄是三原县大程镇吴家村人,包抓该村的是县委办,去年8月,县委办第一批驻村干部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听说奶牛养殖户杨忠禄家有头奶牛生病,便及时联系兽医,连夜晚给病牛做了手术。(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驻村干部在一年多时间里对全村386户人家完成了两轮走访,帮助整治了村委会广场和村内道路,更换了变压器,为村民开办了首届农民运动会,为村里的所有60岁以上老人免费拍了照片……
    渠岸乡党委书记王强,在走村入户过程中,来到黄毛村72岁的王法科家中。这个家三代六口人全都是智障,家里三间土房已经破旧不堪,墙上已经出现裂缝。看到此情此景,王书记非常揪心。随后他在包村的县交通局干部协助下,帮助这个残疾家庭盖起了一院新房。
    “联户帮民”活动开展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达到1090多万元,协调项目320多个,579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联户帮扶建立“新机制”
    “轻车简从到基层,面对群众听心声,现场察看见真情,风里雨里察民情……”这是今年83岁高龄,有着56年党龄的安乐镇蔡家村老党员李承权老人编的顺口溜。他说:“这次驻村工作队的工作作风扎实,县领导到村里调研轻车简从,当场拍板解决具体问题;驻村干部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到田间地头帮忙;村里的大棚蔬菜有病害马上就有镇上农技人员来帮忙;村里的生产路修好了;今年秋季连阴雨,自家房子漏雨了,干部马上就来帮忙修缮,就跟干自己的事情一样,比亲戚还亲!”
    “联户帮民”不仅是对农村帮扶工作的实践探索,也为年轻干部历练提供了平台。在三原县干部提拔任用规定中明确指出:凡年轻干部的提拔,必须有驻村工作经历;2013年以来,县委选派了18名30岁以下全日制本科学历的年轻干部驻村锻炼,驻村结束后,对考核优秀的,可以优先提拔使用。
    29岁的徐英在三原县陂西镇办公室工作。她说:“我虽然也生长在农村,但对农村工作不熟悉,通过驻村我接触了农村的一些事情,学会了更好地与农民沟通,加深了与农民的感情,处理一些事情也能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了,反过来也促进了本职工作。”
    三原县委书记孙景宏说,这次行动开局良好,从一开始就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欢迎。一包五年的做法便于让干部夯实责任、吃透村情、取得实效。下一步三原县将着眼于总结经验,滤清思路,建章立制,切实从制度层面保障干部转作风,探索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新抓手。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