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爆鼓王
岐山 张永乐
     爆鼓王,本名杨万林,是家乡一位能拉会唱、能敲会演的全手把式。秦腔表演用的爆鼓一般都用牛羊皮制成,可是老杨却用一块桐木疙瘩,掏出孔窍制成了“木爆鼓”,声音洪亮悦耳,照样指挥着乐队的锣声鼓点、管弦律动。乡党们很佩服他和这块木头的能耐,便给他一个“爆鼓王”的称号。
    在西府的周原地界,秦腔戏就像臊子面一样让质朴厚道的农家人百听不厌、永远迷醉,红白喜事总是少不了她的身影。即使在最为困难的年月里,贫寒人家过个小事,也会请一个自乐班来助兴演戏答谢邻里。因为演绎在舞台上的悲欢离合,总是寄托着农家百姓酸甜苦辣最为真切的情感。爆鼓王自小就爱琢磨各种乐器。老辈人常说:凡是能让木头说话的人,命都苦啊!然而,家境贫寒的他却凭借对这些“木头”“声音”的痴迷与热爱,度过了自己的艰难岁月,闯出了一片精彩天地。那时候,置办唱戏的家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爆鼓王就曾尝试过用各种材料制作乐器,快板、梆子、笛子……件件还真的有模有样。他苦苦琢磨,潜心自学,最终如愿以偿,以“编外身份”进了县剧团的乐队,在那里他跟着专业的乐师学到了一身戏剧行当的硬功夫。
    剧团体制改革后,所有的演职人员都被推向了社会市场,要自寻演出机会、自找生存门路。从那时起,爆鼓王就决心成立一个群众自乐班,从民间挑选乐队师傅与演员,立足乡村,服务乡民。经过他的努力,自乐班不断地壮大,一些热爱秦腔退了休的干部职工也加入了他的队伍。凭借着那些年在剧团里积累下的工夫底子,他精心排练指导,自乐班的演出越来越受到乡亲们的欢迎。每每看到自己带出的秦腔爱好者像专业演员一样,在舞台上拂袖甩辫、唱念做打,字正腔圆地演绎剧目的精彩时,爆鼓王似乎就融化到整个舞台的氛围情境之中。只见他手持敲杆指挥着整个乐队,双眼迷醉,神采飞扬。尤其是他那块奇特的“木爆鼓”,声声入耳,点点动情,调动着锣鼓急与缓的节奏,拿捏着丝弦紧与柔的韵味。“爆鼓一声韵感天,指挥乐队动管弦。世人不知其中谜,原是木头在领衔。”这首流传于周原大地甚广的诗句,便是对神奇的爆鼓王最为真实的写照!
    如今,爆鼓王的自乐班也有了自己的字号——“周鼎”,这是他的班子对家乡周文化深厚情缘的凝结标志。他们在继承传统曲艺唱功的同时,还自编了“新农村建设”“城乡新变化”“平安文化进万家”等题材的折子戏,让乡亲们的叫好声一片又一片。现在的“周鼎”秦腔自乐班已经成为家乡文化宣传的“金名片”,只要爆鼓王的木爆鼓响起,乡亲们的心神就会被他勾走,飘向那块木头所创造出的大千世界!
    爆鼓王是真王,木头说话情意长。这块神奇的木头,敲出了农家百姓对生活的真切倾诉,敲响了周原大地对未来的满怀憧憬,更是敲红了这位民间艺人对秦腔的赤诚情怀!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