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陇县扶贫新模式探秘


一排排灰瓦白墙的两层民居整齐排列,平坦的水泥马路,绿油油的景观树木,中心幼儿园、公共服务中心和文化广场、卫生室近在咫尺……好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初冬时节,笔者深入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陇县采访,在曹家湾镇三里营社区,看到搬迁群众正在新家园里惬意的生活。“政府给了很大投入,不仅让我们搬出了深山,住上了好房子,还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跃先村村民石彩玲高兴地对笔者说,她以前居住在山沟里,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如今已成为社区旁的流渠现代烟菜农业园区的“上班族”,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再也不用受穷了。
近年来,陇县通过积极创新“八村同富”产业扶贫、“企业+基地+贫困户”托养代管扶贫、“四大两改”扶贫等一系列扶贫开发新模式,带领山区困难群众剜穷根、奔富路。“居住在社区、务工在园区,打工职业化、增收多元化,让山区群众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是我们扶贫开发工作的落脚点!”县委书记杨宝玉告诉笔者。
“八村同富”,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陇县是我省西部边陲的国家级贫困县。2003年5月,时任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的赵正永来到自己的扶贫联系点陇县,经过实地调研后提出,陇县贫困村自然条件差,群众文化素质不高,致富缺项目、发展缺资金、新上产业缺技术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靠包扶单位捐钱捐物只能解一时之困,不能从根本上脱贫致富。“要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走产业扶贫的新路子!”赵书记提出的扶贫开发新思路为陇县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陇县是我省奶畜大县,扶持贫困村发展奶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必须首先解决资金难题。在赵书记的指导下,县上积极整合扶贫资金,由包扶陇县段家庄、石尧河、田家庄等8个贫困村的省扶贫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延安炼油集团等8个单位共同出资,股份入股,组建了“八村同富奶畜养殖公司”,走大产业扶贫新路子。8个包扶单位共筹资143万元,购买奶牛47头,在西农大技术人员指导下,经过几年发展,奶牛存栏翻了三倍以上,年经营收入达到200多万元,带动了193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八村同富’不但带富了农民,还带动了全县奶畜产业的大发展。”尝到甜头的陇县城关镇祁家庄村民马振海对“八村扶贫”模式赞不绝口:“我养奶牛没有技术,经常到‘八村同富’公司请教西农大教授,学会了先进的管理技术,目前饲养的22头奶牛年收入超过30万元哩!”
“企业+基地+贫困户”,托养代管催生扶贫模式裂变“原来真的不用掏一分钱,就能让咱农民受益!”前不久,刚刚从陇县恒泰牧业专业合作社领到分红款的东风镇杜阳社区贫困户李红章激动地说。这是陇县实施“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托养代管”产业扶贫模式助农致富的一个缩影。
按照新时期扶贫标准,陇县23万多农业人口中贫困人口达10.17万人,近半数农业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如何啃下这个扶贫“硬骨头”?陇县的决策者们扩大“八村同富”产业扶贫规模,探索试点“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托养代管”扶贫新模式。
八村同富奶畜养殖公司与陇县恒泰牧业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经营,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托养代管合同,群众将每户50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注入合作社,合作社再配套资金购买奶牛,实行集中托管饲养,结成联股、联利、联心的共同体。(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