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治沟保生态 造地惠民生
——延安大农业巡礼之三
    通过治沟造地,宝塔区南泥湾镇南泥湾村水稻长势良好。
    子长县马家砭镇郭家河村治沟造地,村民在测量玉米长势情况。
    延长县黑家堡镇胡家村退耕后现貌。
    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图右)在新区参加秋冬义务植树活动。

    本报记者 姚远 王红洲 文/图
    “现在沟地就在家门口,不用爬山,出门就把地种了,而且现在1亩沟地的产量顶得上5亩坡地,下苦少反而打粮多。”延安农民内心充满喜悦。三年前,延安通过改变传统“打坝淤地”的方式,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地貌,在小流域沟道里开展集坝系建设、盐碱地改造、沟台地整治、支毛沟闸沟治理等,系统举措和生态建设融为一体。
    山上退耕山下造地
    为解决林地和耕地之间的矛盾,延安决定向黄土高坡间纵横交错的沟壑要耕地。
    2011年元旦过后,治沟造地战役因此拉开。
    2012年6月,省政府同意延安实施治沟造地工程。同年9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将延安市治沟造地列入国家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
    2013年11月又传来喜讯,截止2017年,资金投入量要达到40.96亿元,涉及197个子项目,建设规模50.4万亩,新增耕地4.63万亩,年均新增粮食11万吨。
    据测算,延安市沟道造地潜力约150万亩,可新增和恢复耕地100万亩。在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去年刚刚建设完成的沟地,就像一张平整的地毯,顺山势铺开。沟地两旁建有泄洪渠,上游建有水坝,可以灌溉泄洪。“山上退耕,山下造地。”截至目前,延安治沟造地17.6万亩。据调查,沟地玉米亩增产400斤以上,累计增产2万吨,确保粮食安全。
    去年7月,延安人民遭遇百年不遇的强降雨,洪水肆虐,但新治沟地毁坏不多,全市12.6万亩治沟造地,只有2.7万亩受损严重,其余10万亩只是轻度积水,治沟造地工程经受住了洪魔考验。实践表明,治沟造地在防治水土流失,防洪减灾方面作用巨大。
    治沟造地,促使耕地集中连片,高标准的土地已经具备机械化耕作条件,很多农民家里都有了拖拉机,昔日的老黄牛也“退休”了。
    目前,延安市已有8.2万亩治沟造地被流转,用于发展蔬果大棚、规模养殖及生态旅游业。以期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治沟造地工程效益最大化。
    与此同时,延安市积极探索治沟造地后耕地的分配与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引导和扶持群众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文安驿模”和“党畔模式”等,通过土地流转形式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
    治沟造地,将泥泞小道变为平坦的生产生活道路,村容村貌得到改变,项目区“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受到干部群众普遍欢迎。治沟造地,促进退耕还林5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2014年,与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共同申报省级科技统筹项目,研究延安治沟造地环境监测技术及其科学发展模式,探索新的环境保护技术及经济发展模式,为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绿色新革命“创森”有希望
    15年前,在延安市宝塔区柳林镇杨家畔村的硷畔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第一次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一场声势浩大的绿色“革命”从延安发起。自此,延安大地上书写着由黄变绿的传奇。
    延安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决定将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
    宝塔区天河示范区,流域面积38平方公里,涉及枣园、河庄坪两镇6个行政村。退耕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治理程度仅为28%。经过治理,示范区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3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4%。治理过程中,示范区坚持退耕还林与农田基建、治沟造地、产业开发、能源建设相结合,通过发展经济林果、配套沼气池、饲养牲畜等方式,真正做到了“退得下、还得上、保得住不反弹”。
    记者从延安市林业局获悉,该市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达到1013万亩,兑现国家补助资金84.57亿元,惠及28.6万农户,人均6776元。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4%,植被覆盖度增至67.7%。延安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
    退耕还林禁牧以来,在水土流失、土地质量、植被物种等方面有了明显变化,延安的山山水水被披上了“绿装”。
    2013年7月,延安遭遇百年不遇的强降雨,但当地河里的径流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原因只有一个,山上长了树,水流不下山。从社会效益看,实施退耕还林后农民群众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造林、护林、爱林已经成为自觉行为,过去的广种薄收被发展高效农业和二、三产业所代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加快城镇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说:“延安市委的几届班子,虽然政策有微调,但不变的是对生态环境的执著追求,这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基于此,延安人民又有了新的追求,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使延安成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真正实现“山绿水清人富”目标。
    2013年11月,延安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组评审。规划确定“黄土高原生态明珠、革命圣地生态延安”的城市森林建设新理念。“创森”以来,延安市累计投入资金23.6亿元。完成千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50.83万亩,实施道路绿化4570.6公里,水岸绿化1210.8公里,重要水源地绿化12处,王瑶水库、红庄水库水源涵养林建设2处2.3万亩,森林生态网络初具规模。延安市国家级森林公园达到5个,省级7个,新增森林公园面积24.58万亩。延河湿地、清水河湿地和沮河湿地列入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6%。
    兴水利民造福老区
    美丽的延河水,在黄土丘陵的沟壑里萦绕迂回,怀着对老区人民的眷恋,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志丹、安塞、宝塔、延长汇入黄河。“延安人均饮水量不足全国的三分之一,不足全省的一半。”延安市水务局局长惠振和用百分比例,来强调说明延安是一个水资源严重贫乏的地区。
    惠振和说,近年来,延安提出“引水兴工,产业转型”战略,围绕“保安全,上项目,强管理,促改革”的工作思路,抓紧抓好水务工作。惠振和解释说,保安全就是确保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上项目就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管理就是严格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行业内部管理;促改革就是深化水利改革。
    “当前,正在实施的‘四个1亿’工程就能缓解延安用水困局。”惠振和说,通过南沟门水库取水1.2亿立方米,解决能源化工集群用水问题;通过黄河引水1亿立方米,解决能源化工集群及沿线100万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通过洛河干流取水1亿立方米,解决延安城区生态用水(延河补水)和志丹、吴起两县工业发展用水;通过26座中小型水库和其他工程取水1亿立方米,解决各县区工业园区和群众生活生产用水。
    采访中,惠振和对农村安全饮水特别关注。他说,以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解决剩余46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截至目前,投入资金1.38亿元,已完成9个重点镇供水和315处农村安全饮水,近22万人饮水得到解决。
    惠振和认为,在大力开发水资源的同时,节约利用水资源显得尤其重要。“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稳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习惯要从娃娃抓起,全面实施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围绕林果、棚栽、草畜等发展高效滴灌。
    节约用水,从你我做起!
    保护水资源,我们共同的责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