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陕农报创新提升新常态新亮点
11月5日至9日,第21届农高会在杨凌举行。国内知名媒体记者纷至沓来,鲜活报道传遍神州大地,整体效果给人以“盛大农高会、辉煌农高会、创新农高会、魅力农高会、热点农高会、成功农高会”之感觉。期间“陕西农村报宣传杨凌农高会给力出彩”。11月14日,省委宣传部第35期新闻阅评专题阅评指出:“陕西农村报作为陕西日报农村版,立足报纸定位,自觉发挥主阵地作用,农高会期间全力以赴投入宣传,并进行大胆的新闻创新,从板式到内容都十分精彩,为媒体宣传展会做出了表率,值得夸赞。”
11月10日,本报召开专题会议,媒体记者发言道出本报杨凌农高会宣传喜获成功的奥秘。
焦永兴(社长、总编辑):具有61年厚重历史的陕农报,在二十一世纪又迎来了新的上升期和发展期。新一代农报人一个意志一条心,一个目标一股劲,全力打造“创新农报,魅力农报,大气农报,靓丽农报”,形成了“版面特色,标题特色,深度特色,独家特色,栏目特色,副刊特色”,这是陕农报创新提升的新常态新亮点。第21届杨凌农高会的精彩报道,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成功的创新,成功的提升。大家辛苦,收获颇丰,值得认真总结,来年做得更好。
张国政(副总编):在19届、20届杨凌农高会宣传大获成功后,本报21届杨凌农高会的宣传又是新突破新提升,又上新高度。经验之一:“高在决策,重在策划,贵在执行。”经验之二:“好策划+名记者+专题报道+专刊”的模式最成功。经验之三:“精妙短文+精彩图片+百姓关注”版面定位很成功。经验之四:“出彩报眉+独创标题+靓丽版面”是经典之作。当然突出执行力、突出督办也不可或缺。
陈强(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农高会的报道年年都在搞,如何做到一年更比一年好,这不仅是前方记者需要面对的难题,也是后方编辑要思考的问题。对今年农高会的宣传,编辑出版中心每位同志可谓绞尽了脑汁、下足了工夫。回顾三期农高会“专刊”,每篇稿件、每幅图片都抓住了特色、凸显了亮点,耐人寻味。三期报纸采用三种不同的版式,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通过版面表达出气势美、动态美、突兀美、细节美、平衡美、静态美,体现了农报“清新靓丽、大气舒展”的版面特色。值得一提的是,三期报纸报眉上的“焦点·最关注”、“热点·最多彩”、“报道·最鲜活”、“直击·最满意”、“要闻·最应知”、“特稿·最耐读”、“现场·最感人”、“论坛·最前沿”、“镜像·最鲜活”等“最句式”的应用,让报道更加引人入胜。
黄河(农高会特别采访组组长):今年第21届杨凌农高会,报社抽调我和陆文杰、孙金龙、王平、马波、靳天龙6名同志组成“农高会特别采访组”对本届盛会进行采访报道。报道组同志执行策划,突出专题,突出现场,提高执行力,大胆创新,不辞辛劳,四处奔波,忙里忙外,加班加点,历时一周,采写稿件76篇,涉及19个专题,刊发彩色专版21个,创农报历史新高,且内容精彩,信息量大,版面抢眼,可谓安全顺利,圆满收官。
回想起这次采访取得的成绩,主要离不开编委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今年农高会,社长、总编辑焦永兴牵头挂帅。副总编张国政协助完成策划制定采编实施方案,召开联席会,组织编采及农高会期间报纸的出版,联系前后方,协调有关事宜。11月5日下午,焦总亲赴杨凌,将当日出版的报纸送到农高会现场,这对采访一线的记者是莫大的鼓舞。
陆文杰(农高会特别采访组助理):采访名扬世界的农业盛会,报道国内国外的农科精英,这是涉农记者的荣耀,这是丰收喜悦的良机。幸福,殊为幸福,但这是辛苦的幸福。
在茫茫人海挤来挤去,在各个展馆看来看去,在各色展位问来问去,在各种会议听来听去,寻求盛会新亮点,捕捉新闻闪光点,腰酸腿疼仍奋勇向前,冷风习习却满头大汗,唯恐遗漏,总想争先。午饭一包方便面,晚饭已是月中天,顾不得身心疲惫,又开始撰文组稿,忙得不知几更天,累得星斗直眨眼。辛苦,非常辛苦,但这是幸福的辛苦。
辜希静(编辑出版中心副主任):本报第21届杨凌农高会的报道宣传,不仅延续了前两次杨凌农高会报道的成功经验,更是进行大胆的新闻创新,策划方案提前出炉修改完善,采访记者现场奔波不辞辛劳,编辑校对昼夜奋战精益求精,保证了连续三期的八个版彩版报纸如期与读者见面。有读者打来电话反馈我报此次杨凌农高会的报道内容丰富、版面新颖、色彩眩目,可谓是缤纷亮点,精彩纷呈。
张国政、唐青、吴哲、郭瑛、冯媛、张恒、陈艳子(农高会专刊编辑):做报纸就是做影响力,做报纸就是做特色,做亮点。实践中形成的农报理念,农报模式,农报特色,农报创新,有几个关键:1、突出决策,焦社长决策高点定位。2、突出执行力。推广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完成任务“没有任何借口”。它强化每一位记者想尽办法去完成每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3、突出版式创新,应用了别的媒体不敢涉及的“C形版、彩虹版、中分版”。4、突出标题创新。标题要标出气势来,标出动感来,标出悬念来,标出形象来,标出韵律来,标出个性来。5、突出报道创新,列出19个专题进行采访,没有第二家媒体能做到的。6.突出策划,分为四大部分、三十条具体内容,这是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
11月10日,本报召开专题会议,媒体记者发言道出本报杨凌农高会宣传喜获成功的奥秘。
焦永兴(社长、总编辑):具有61年厚重历史的陕农报,在二十一世纪又迎来了新的上升期和发展期。新一代农报人一个意志一条心,一个目标一股劲,全力打造“创新农报,魅力农报,大气农报,靓丽农报”,形成了“版面特色,标题特色,深度特色,独家特色,栏目特色,副刊特色”,这是陕农报创新提升的新常态新亮点。第21届杨凌农高会的精彩报道,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成功的创新,成功的提升。大家辛苦,收获颇丰,值得认真总结,来年做得更好。
张国政(副总编):在19届、20届杨凌农高会宣传大获成功后,本报21届杨凌农高会的宣传又是新突破新提升,又上新高度。经验之一:“高在决策,重在策划,贵在执行。”经验之二:“好策划+名记者+专题报道+专刊”的模式最成功。经验之三:“精妙短文+精彩图片+百姓关注”版面定位很成功。经验之四:“出彩报眉+独创标题+靓丽版面”是经典之作。当然突出执行力、突出督办也不可或缺。
陈强(编辑出版中心主任):农高会的报道年年都在搞,如何做到一年更比一年好,这不仅是前方记者需要面对的难题,也是后方编辑要思考的问题。对今年农高会的宣传,编辑出版中心每位同志可谓绞尽了脑汁、下足了工夫。回顾三期农高会“专刊”,每篇稿件、每幅图片都抓住了特色、凸显了亮点,耐人寻味。三期报纸采用三种不同的版式,更是一种大胆的尝试,通过版面表达出气势美、动态美、突兀美、细节美、平衡美、静态美,体现了农报“清新靓丽、大气舒展”的版面特色。值得一提的是,三期报纸报眉上的“焦点·最关注”、“热点·最多彩”、“报道·最鲜活”、“直击·最满意”、“要闻·最应知”、“特稿·最耐读”、“现场·最感人”、“论坛·最前沿”、“镜像·最鲜活”等“最句式”的应用,让报道更加引人入胜。
黄河(农高会特别采访组组长):今年第21届杨凌农高会,报社抽调我和陆文杰、孙金龙、王平、马波、靳天龙6名同志组成“农高会特别采访组”对本届盛会进行采访报道。报道组同志执行策划,突出专题,突出现场,提高执行力,大胆创新,不辞辛劳,四处奔波,忙里忙外,加班加点,历时一周,采写稿件76篇,涉及19个专题,刊发彩色专版21个,创农报历史新高,且内容精彩,信息量大,版面抢眼,可谓安全顺利,圆满收官。
回想起这次采访取得的成绩,主要离不开编委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今年农高会,社长、总编辑焦永兴牵头挂帅。副总编张国政协助完成策划制定采编实施方案,召开联席会,组织编采及农高会期间报纸的出版,联系前后方,协调有关事宜。11月5日下午,焦总亲赴杨凌,将当日出版的报纸送到农高会现场,这对采访一线的记者是莫大的鼓舞。
陆文杰(农高会特别采访组助理):采访名扬世界的农业盛会,报道国内国外的农科精英,这是涉农记者的荣耀,这是丰收喜悦的良机。幸福,殊为幸福,但这是辛苦的幸福。
在茫茫人海挤来挤去,在各个展馆看来看去,在各色展位问来问去,在各种会议听来听去,寻求盛会新亮点,捕捉新闻闪光点,腰酸腿疼仍奋勇向前,冷风习习却满头大汗,唯恐遗漏,总想争先。午饭一包方便面,晚饭已是月中天,顾不得身心疲惫,又开始撰文组稿,忙得不知几更天,累得星斗直眨眼。辛苦,非常辛苦,但这是幸福的辛苦。
辜希静(编辑出版中心副主任):本报第21届杨凌农高会的报道宣传,不仅延续了前两次杨凌农高会报道的成功经验,更是进行大胆的新闻创新,策划方案提前出炉修改完善,采访记者现场奔波不辞辛劳,编辑校对昼夜奋战精益求精,保证了连续三期的八个版彩版报纸如期与读者见面。有读者打来电话反馈我报此次杨凌农高会的报道内容丰富、版面新颖、色彩眩目,可谓是缤纷亮点,精彩纷呈。
张国政、唐青、吴哲、郭瑛、冯媛、张恒、陈艳子(农高会专刊编辑):做报纸就是做影响力,做报纸就是做特色,做亮点。实践中形成的农报理念,农报模式,农报特色,农报创新,有几个关键:1、突出决策,焦社长决策高点定位。2、突出执行力。推广美国西点军校的校训完成任务“没有任何借口”。它强化每一位记者想尽办法去完成每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3、突出版式创新,应用了别的媒体不敢涉及的“C形版、彩虹版、中分版”。4、突出标题创新。标题要标出气势来,标出动感来,标出悬念来,标出形象来,标出韵律来,标出个性来。5、突出报道创新,列出19个专题进行采访,没有第二家媒体能做到的。6.突出策划,分为四大部分、三十条具体内容,这是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