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本报特约撰稿人张宝贵三项成果写进中央文件
    本报讯(记者 张国政)近日,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本报特约撰稿人、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张宝贵的“土地入股”、“土地托管”和“土地流转要‘促流管转’”三项社科研究成果,写进了中央文件。
    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宝贵受聘镐京乡政府通讯报道员、《长安报》记者后,开始了报道研究“三农”,回报父老乡亲的感恩之旅。捧回了中国新闻奖等100多个全国省市新闻奖,4项社科成果叫响全国。
    1991年,张宝贵的“长安‘女麦客王’”报道,研究出“农机跨区域作业”成果。1992年被陕西省政府采纳,引发了陕西千台收割机大会战。1995年国家农业部发文要求“全国夏收机械跨区域作业”;1995年,张宝贵和陕西日报记者合写的“长安‘股份田’”报道,研究出“转移农民土地使用权(即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兴办多种经营实体,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果,引发了全国土地流转热。2008年底,“土地入股”被写入中央文件;2008年秋至今,张宝贵的“长安土地托管”研究报道,研究出“公司对粮田实行耕种管收全程托管、半托管,实现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成果。论文入选《2009.陕西改革发展优秀论文集》,引发了全国100多个区县学习长安土地托管经验。去年6月初,他写信给总书记,提出《关于推广长安土地托管的建议》。6月底,农业部韩长抒部长批示总结推广长安土地托管经验。去年底,“土地托管”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
    去年10月初,张宝贵针对土地流转后大量粮田转为非粮、非农田状况,在《陕西农村报》发表了《土地流转“要促流管转”》的言论,阐述了“土地流转要鼓励土地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流动,严格管理土地转为非粮、非农用途”的研究成果。获得了陕西新闻奖一等奖,论文入选《2014.陕西改革发展优秀论文集》。今年8月初,张宝贵给总书记写信,提出了《关于土地流转要“要促流管转”的建议》。
    说起三项成果被写入中央文件,张宝贵淡淡一笑:我干新闻30年,探索出了一条结合新闻搞研究,利用媒体推成果的记者成才之路。利用媒体推成果,是科技社科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好路子。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