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琵琶声声诉渊源
在我国民族音乐艺术殿堂里,琵琶是一颗绚丽夺目的明珠,作为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从东汉有关琵琶的文字记载以来,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它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追溯琵琶发展的渊源,就必须从古老的人类发展史开始。我们知道音乐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出现的原始音乐,它的曲调简单,节奏如同劳动号子,是同当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弦乐器的产生,我们可以想象,一定与弓箭有关,人类的祖先在狩猎生活中发明了弓箭,弓弦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从而启发了先民们,使他们进一步创造出弓弦乐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竖琴还保留着弓的造型。所以凡是有弦的乐器,它们最早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弓箭这一劳动工具上,这一观点也进一步证实了音乐起源于劳动的论述。
琵琶的产生,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写道:“枇杷”谨按此时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枇杷,因此为名,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东汉时琵琶的形制已形成,关有天、地、人,五行,四时之象征意义,很符合华夏民族的崇拜心理与审美意识。琵琶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晋《释智匠乐录》:琵琶出于弦。三国杜挚:“秦末之世若于长城之役,百姓弦鼓之”根据以上论据,我们可
以推断琵琶的外形很像千克弦(拨浪鼓)。有人认为,根据以上二点,琵琶可能是从弦发展而来,这一论点证据不足。
因为,早在春秋战国之际,我国音乐有相当规模的发展了,《管子·地员篇》与《吕氏春秋·音律》等著作中已经记载了我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国语》中载录了“十二律”;儒家学派公孙尼子的《乐记》已经从音乐美学方面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索,并制造出精美的编钟、编磬、多种管乐、琴、瑟、筝等有弦乐器;能够演奏《大武》这样艺术水准很高的歌舞音乐,有了成连、伯牙这样高超的民间琴师。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文化相当发达,在这样的背景下,到秦汉之际出现以琴、筝十二徽柱为基础的秦琵琶是很自然的。傅玄《琵琶赋·序》中阐明: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赋琴、筝、筑,作马上乐……现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象四时也。由此可见,琵琶的产生是我国音乐艺术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根
据事物发展的规律,琵琶没有必要再由鼓这样的原始乐器演变而来,这种琵琶,我们现在称它为“秦琵琶”。
随着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秦琵琶也在不断的更新,东汉时秦琵琶仅在《相和歌》中作为伴奏乐器,到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名士阮咸将它的十二柱亏待为十三柱,这一时期秦琵琶也称“阮咸”,它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用手指弹奏,演奏技巧及艺术表现力已达到成熟的程度,并且出现了阮咸、范晔等著名演奏家,有了独奏乐曲,例如《陌上桑》表现了一个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劳动妇女形象;还根据琴曲移植了《广陵散》、《飞龙引》等乐曲,乐曲丰富的内容促进了琵琶的演奏技巧。晋孙该的《琵琶赋》、傅玄《琵琶赋·序》都对当时琵琶的演奏艺术进行了描述,极为精彩。唐武则天时代,遣唐使节原贞敏将它带回来,并在日本广为流传。
曲项琵琶大约在南北朝时,由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曲项琵琶与我国的秦琵琶不同,它的造型是梨形、曲项、四柱、四弦,最早源于波斯,人们称它为“胡琵琶”。曲项琵琶是“龟兹乐”的主秦乐器,龟兹乐的内容大都与佛都有关,这一时期,佛都在我国极为盛行,因此曲项琵琶跟随佛都和龟兹乐在中国的流行,不仅进入宫廷,而且也“大盛于”了。至今凡佛都文化集中之地、敦煌、云冈石窟等,都看得到胡琵琶的踪迹。
曲项琵琶横抱,用木拨弹奏,由于它音箱大,共鸣好,演奏比较简单,常作为节奏,可以自弹自唱,甚至可以反弹,边舞边奏,所以隋唐时期相当普及,从宫廷到民间到处可以听到曲项琵琶的声音,梨园、教坊中没有专门学习曲项琵琶的机构,涌现出一批演奏家。唐代著名的诗人学士,也留下了大批描写琵琶音乐艺术的诗篇,至今仍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奇峰,无与伦比。由于曲项琵琶的普及,人们对“琵琶”的概念转变了,琵琶成为“曲项琵琶”的专称了。
在中国的土壤中,曲项琵琶受到华夏古老文化的浸透,它的演奏手法,艺术风格,乐曲内容诸方面同秦琵琶,六弦琵琶在演奏姿势上有横抱的、斜抱的;手法上,有木拨弹奏,有手指弹奏等,它们长期共存,并为形成曲项多柱四弦琵琶准备了条件。唐代中叶,曲项多柱琵琶形成,这是一种较成熟、较科学的琵琶,融入了秦琵琶的多柱,手指演奏技巧与胡琵琶的梨形大腹,共鸣好,音量大的优点,使之音域宽广便于转调,极大地丰富了它的表现力,演奏技巧日益得到发展,形成了中国式的——曲项多柱四弦琵琶。
唐代以后这种新型琵琶经过进一步改革,原来的大腹短颈逐渐演变为长颈梨形小腹,更便于左手换把、推、拉、按、捻,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需要,琵琶的制造进一步完善,形制的完善又大大地促进了琵琶音乐的发展,明代以后,琵琶基本定型,近代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又将琵琶的柱增加到四品十三柱,至此,琵琶进一步“现代化”了。
从古老的秦琵琶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琵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它是无数劳动者、乐伎、匠师、学士共同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吸收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从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古老的琵琶,今日更是焕发出熠熠光彩,它宽广的音域,多姿多彩的表现手法,明亮清新淳美的音色,以及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丰富的曲谱,在我国民族器乐中首屈一指,赢得全国以及东南亚人民的喜爱,近年来,琵琶已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接受。
追溯琵琶发展的渊源,就必须从古老的人类发展史开始。我们知道音乐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出现的原始音乐,它的曲调简单,节奏如同劳动号子,是同当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弦乐器的产生,我们可以想象,一定与弓箭有关,人类的祖先在狩猎生活中发明了弓箭,弓弦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从而启发了先民们,使他们进一步创造出弓弦乐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竖琴还保留着弓的造型。所以凡是有弦的乐器,它们最早的祖先都可以追溯到弓箭这一劳动工具上,这一观点也进一步证实了音乐起源于劳动的论述。
琵琶的产生,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写道:“枇杷”谨按此时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以手枇杷,因此为名,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与五行,四弦象四时。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东汉时琵琶的形制已形成,关有天、地、人,五行,四时之象征意义,很符合华夏民族的崇拜心理与审美意识。琵琶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晋《释智匠乐录》:琵琶出于弦。三国杜挚:“秦末之世若于长城之役,百姓弦鼓之”根据以上论据,我们可
以推断琵琶的外形很像千克弦(拨浪鼓)。有人认为,根据以上二点,琵琶可能是从弦发展而来,这一论点证据不足。
因为,早在春秋战国之际,我国音乐有相当规模的发展了,《管子·地员篇》与《吕氏春秋·音律》等著作中已经记载了我国最早的乐律计算方法“三分损益法”;《国语》中载录了“十二律”;儒家学派公孙尼子的《乐记》已经从音乐美学方面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索,并制造出精美的编钟、编磬、多种管乐、琴、瑟、筝等有弦乐器;能够演奏《大武》这样艺术水准很高的歌舞音乐,有了成连、伯牙这样高超的民间琴师。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音乐文化相当发达,在这样的背景下,到秦汉之际出现以琴、筝十二徽柱为基础的秦琵琶是很自然的。傅玄《琵琶赋·序》中阐明: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使工人知音者赋琴、筝、筑,作马上乐……现其器,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象四时也。由此可见,琵琶的产生是我国音乐艺术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根
据事物发展的规律,琵琶没有必要再由鼓这样的原始乐器演变而来,这种琵琶,我们现在称它为“秦琵琶”。
随着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秦琵琶也在不断的更新,东汉时秦琵琶仅在《相和歌》中作为伴奏乐器,到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名士阮咸将它的十二柱亏待为十三柱,这一时期秦琵琶也称“阮咸”,它的演奏姿势是斜抱,用手指弹奏,演奏技巧及艺术表现力已达到成熟的程度,并且出现了阮咸、范晔等著名演奏家,有了独奏乐曲,例如《陌上桑》表现了一个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劳动妇女形象;还根据琴曲移植了《广陵散》、《飞龙引》等乐曲,乐曲丰富的内容促进了琵琶的演奏技巧。晋孙该的《琵琶赋》、傅玄《琵琶赋·序》都对当时琵琶的演奏艺术进行了描述,极为精彩。唐武则天时代,遣唐使节原贞敏将它带回来,并在日本广为流传。
曲项琵琶大约在南北朝时,由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曲项琵琶与我国的秦琵琶不同,它的造型是梨形、曲项、四柱、四弦,最早源于波斯,人们称它为“胡琵琶”。曲项琵琶是“龟兹乐”的主秦乐器,龟兹乐的内容大都与佛都有关,这一时期,佛都在我国极为盛行,因此曲项琵琶跟随佛都和龟兹乐在中国的流行,不仅进入宫廷,而且也“大盛于”了。至今凡佛都文化集中之地、敦煌、云冈石窟等,都看得到胡琵琶的踪迹。
曲项琵琶横抱,用木拨弹奏,由于它音箱大,共鸣好,演奏比较简单,常作为节奏,可以自弹自唱,甚至可以反弹,边舞边奏,所以隋唐时期相当普及,从宫廷到民间到处可以听到曲项琵琶的声音,梨园、教坊中没有专门学习曲项琵琶的机构,涌现出一批演奏家。唐代著名的诗人学士,也留下了大批描写琵琶音乐艺术的诗篇,至今仍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奇峰,无与伦比。由于曲项琵琶的普及,人们对“琵琶”的概念转变了,琵琶成为“曲项琵琶”的专称了。
在中国的土壤中,曲项琵琶受到华夏古老文化的浸透,它的演奏手法,艺术风格,乐曲内容诸方面同秦琵琶,六弦琵琶在演奏姿势上有横抱的、斜抱的;手法上,有木拨弹奏,有手指弹奏等,它们长期共存,并为形成曲项多柱四弦琵琶准备了条件。唐代中叶,曲项多柱琵琶形成,这是一种较成熟、较科学的琵琶,融入了秦琵琶的多柱,手指演奏技巧与胡琵琶的梨形大腹,共鸣好,音量大的优点,使之音域宽广便于转调,极大地丰富了它的表现力,演奏技巧日益得到发展,形成了中国式的——曲项多柱四弦琵琶。
唐代以后这种新型琵琶经过进一步改革,原来的大腹短颈逐渐演变为长颈梨形小腹,更便于左手换把、推、拉、按、捻,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需要,琵琶的制造进一步完善,形制的完善又大大地促进了琵琶音乐的发展,明代以后,琵琶基本定型,近代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又将琵琶的柱增加到四品十三柱,至此,琵琶进一步“现代化”了。
从古老的秦琵琶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琵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它是无数劳动者、乐伎、匠师、学士共同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吸收外来文化,博采众长从而创造的灿烂的中华音乐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古老的琵琶,今日更是焕发出熠熠光彩,它宽广的音域,多姿多彩的表现手法,明亮清新淳美的音色,以及千百年来流传至今丰富的曲谱,在我国民族器乐中首屈一指,赢得全国以及东南亚人民的喜爱,近年来,琵琶已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