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秋树坝村的变迁
    本报记者 张泰东
    深秋十月,一场秋雨过后,秦巴腹地的石泉县云雾山披上了红叶,一排排整洁的二层民居齐整整的排列在珍珠河畔,不远处,崭新的村级小学不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新建的村民活动室里笑声不断。
    一大早,石泉县云雾山镇秋树坝村的武超贵从崭新的三层小洋楼里走出,他正要上山去看望政府帮他栽植的3亩核桃树。
    见到记者,武超贵热情地把记者迎进了家。武超贵告诉记者,4年前他们家还住在大西沟,那里没有路,住的是上辈人留下来的5间土坯房,每遇连阴雨天气他们全家就熬煎,到处漏雨。2011年他们享受国家生态移民搬迁政策,从大西沟迁到三组大院集中安置点,现住着300平方米的楼房,说到这里,武超贵情不自禁地说:“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呀!”
    和武超贵一样,自2011年以来,秋树坝村50余户村民响应国家生态移民搬迁、陕南移民搬迁政策,纷纷告别了大山沟、深山峻岭,从大山深处迁到交通便利的石红路边的4个集中安置点,至此,群众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村支委沈奇军告诉记者,4年前,全村178户620口人,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更有甚者,全村百分之七十的人家居住的房屋是上百年的老土墙土坯房,百分之二十村民居住的是石板房,每遇阴雨天,群众就心里恐慌,害怕山洪。
    为改变现状,村党支部、村委会响应国家生态移民搬迁政策、陕南移民搬迁政策,立志拔掉穷根,首先从改变山区群众居住条件入手,带领群众先后建成了马家坪安置点、三组大院安置点、二组铁索桥困难安置点、东沟口大型安置点,使50多户群众得到安置,告别了深山。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沈贵祥说,这几年不仅村民的居住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环境、生活环境也在发生着大的改观。几年来,村两委会一班人为了当地的老百姓,不分昼夜,一门心思带领群众奔小康,不仅将偏远山区的群众迁下山来,而且建水塔、通管道解决群众饮水;修村组联户路、架起跨河大桥,方便了群众出行;新建村级小学、建起了村部和村民活动室,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12年秋树坝村被安康市评为市级模范先进村。
    为了让群众富起来,2011年,村党支部、村委会带领大伙发展产业搞经济林建设,群众自筹打坑、除草、刷白,栽植新品种核桃3300亩、板栗800亩,发展畜牧业,建起了一个大型养猪场,发展奶山羊700余头,肉牛78头,支持群众外出打工,目前全村有220人常年在外打工,有41户已在县城买了房,安了家。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