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幸福生活在招手
——富平县实施北部山区扶贫搬迁项目纪实
    王腊梅 本报记者 刘晓林
    “一到下雨天,窑洞顶子就往下掉土,我就怕哪天窑塌了把我这把老骨头砸进去。现在好了,政府帮我建了房,不用再整天操心了。”近日,富平县白庙管区长青村75岁的马升信老人坐在新房里高兴地对记者说。
    2012年,富平县针对北部山区平均海拔高,自然条件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尤其是居住条件极差这一现状,启动了北部山区扶贫搬迁项目,计划用2~3年时间,对山区1105户3995名贫困群众进行整体搬迁。目前,土窑洞住户和“三无户”搬迁基本完成,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爱。
    破资金瓶颈让群众“搬得出”
    “如果没有政府的扶贫政策,我可能得永远住土窑洞。”富平县白庙管区杜家村村民杜景亭说,由于自身有病,还有一个女儿在上大学,他确实无力改善居住环境,这次政府给补助了3万元,总算搬出土窑洞了。
    白庙管区纪检书记张志孝介绍说,为了让群众尽快搬出土窑洞,消除安全隐患,白庙管区采取就地建房、集中建房、分散安置三种安置方式。对经济条件较好的,由各户自己建房,填写建房合同,管区验收;对经济困难无建房能力的弱势群体,由村委会统一新建。
    为了有效解决搬迁资金问题,富平县整合了经发、扶贫、住建、民政等部门统筹城乡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和灾后重建等项目资金,并在县财政局设立专户,整合使用,统一管理。搬迁中人均补助6800元,每户补助总资金不低于3万元,对1户1人的家庭采取入住廉租房或集体用房的形式予以解决,五保户等特殊人群采取集中供养,并免费向群众办理宅基地划拨登记手续、免费提供规划和建房图纸。
    完善配套让群众“稳得住”
    “我们几代人的梦想现在变成了现实。”刚刚搬到薛镇移民安置社区的薛镇十二盘村村民曹建军兴奋地说,“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深山里,住的地方差,交通也不方便,连吃水都困难,真是做梦都想搬出深山。现在搬到了镇上,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交通也方便了很多。”
    富平县薛镇十二盘村因山路长、弯道多而得名,山大沟深,道路崎岖,土地贫瘠,吃水靠下雨、种地收成少、看病无医疗室、子女上学交通不便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当地村民。该镇在移民安置社区配套建设了社区办公室、医疗卫生室、休闲广场、中心幼儿园等,同时接通供水管网,解决了群众吃水问题。薛镇清兰村将安置房设计成3层楼房,二三层居住,一楼门店自己经营或出租,解决了群众的生计问题。底店管区将位于山区的东沟、刘坡两个村民小组整体搬迁至街区,整体建成后将管区菜市场等搬入,解决群众后顾之忧。白庙管区柴峪村按照小村并大村的思路,将周围零散的5个村民小组41户群众搬迁至柴峪村村委会附近,并配套建设了图书室、医疗室和文化健身广场,满足了群众的就医、文化娱乐生活需求。
    发展产业让移民“能致富”
    “扶贫搬迁不仅要将处在恶劣生产生活条件下的群众‘搬下来’,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还要‘扶上马’‘送一程’,解决群众的脱贫问题。”富平县农发办扶贫移民搬迁股股长张红军说,让农民移出来,最终目的是要让他们富起来。
    为了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还要逐步能致富,富平县在编制规划时,鼓励山区各镇区加快土地流转,在新址因地制宜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培育主导产业,打造知名品牌,促进搬迁群众持续增收。如薛镇在安置小区附近规划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千只羊场项目;白庙管区柴峪村在原有产业基础上,规划建设800亩核桃产业基地;底店管区达坡村规划建设300亩核桃、2000亩花椒基地,让群众就近就能进行农业生产,促进搬迁群众发家致富,解决后顾之忧。
    今年,富平县全面启动了北部山区移民搬迁计划,决定利用5~7年时间使山区7.9万名群众搬出大山。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富平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北部山区贫困群众将彻底挖掉“穷根子”,让子孙后代走出大山,改变他们的命运,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