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杨凌农民喜说农高会
本报记者 陆文杰 王平 马波 文/图
    马科儒“炫耀”自己的梅李新品种通过农高会已卖到了新疆。
    杨陵区周边的农民,畅谈对农高会的感受。
    老孟正在忙活着调制面皮。
    闫海霞(中)的野菜蘸水面,在农高会期间卖得更火。
    揉谷镇陵东村的张宏斌(左)在大棚喜谈农高会上自家蔬菜的销售情况。
    本报记者王平

    杨凌农高会,已经举办了20届。杨凌农科城,20年吸引来上千万国内外人士。每逢农高会,杨凌城便车水马龙,人如潮涌。每逢农高会,杨凌农民便格外忙碌,也喜上眉梢。回忆20年的农高会往事,观看今天农高会的空前盛况,杨凌农民有借助农高会而创业有成的自豪,有凭借农高会大赚一把的喜悦,有服务农高会分外忙碌的骄傲,也有闲逛农高会看个热闹的兴奋。
    记者在农高会开幕之前,特意采访了家在农高会附近的杨凌农民。您听,他们是这样评说农高会的——
    马科儒,杨凌瑞星种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因为农高会,我成企业家。
    我家在杨陵五泉镇,原先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20年前第一届农博会时,我带着媳妇和娃来逛。第二届农博会上,我在农博馆租了个小门店卖苗木,从此起步,发展到现在的种苗公司。这会我每年都参加。会上展示的农业新技术,不断刺激我的脑子,给我带来很多启迪,也使我看到了杨凌的发展前景,给了我更大信心。每年参会既宣传了自己,又见识不少新品种,结识很多新朋友。我连续12年给云南、新疆、甘肃供种苗,凭啥?农高会功不可没啊!现在,我有100多亩苗圃,30多万株核桃苗,还在城里头买了房。提起这些,还真感谢农高会呢。
    党显茹,杨陵区大寨镇快活林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咱有农高会,养鸡不愁卖。
    前年,我在农高会上看到别人林下养鸡很成功,回来后就在咱们这儿租了150亩山地,搞起了林下立体养殖,主要散养各种肉鸡。这种自繁自养的方式,的确还不错。去年我参加完农高会,重庆、湖北的客商打电话、签订单的不少。平时,咱这鸡蛋在周边县区也供不应求。有这农高会,养鸡不愁卖。今年,我准备将养殖规模再扩大一些。
    孟峰斌,杨陵区大寨镇孟寨村69岁的村民,正忙着自家的凉皮生意。他对农高会是既遗憾又高兴:忙着卖凉皮,从来没逛会。
    农高会开了20年了,我从来没逛过。为啥?没时间去啊!我卖凉皮35年了,平时生意不错,就够忙的,要是农高会开了,你拥我挤来吃凉皮,我哪还顾得上去逛会?平时每天能卖100多碗,农高会时生意要比平时翻一倍。切凉皮、调凉皮,从早晨7点忙到下午3点,手都困得捏不住筷子,腰累得都直不起来。全家齐上阵还人手不够,要雇人呢。咋不想逛会呢?想得很!年年都想去看看,却都在电视上看了。萝卜不可能两头切,年年农高会大赚一把,咱高兴!
    乔苏会,杨陵区李台乡胡家底村五组村民,在杨凌城做清洁工已有好几个年头了。提起农高会,她说:实在很辛苦,心里却高兴。
    我负责会展中心酒店向南这地段,大概2里路吧。每年农高会的时候,垃圾比平时多几倍。每年这时候都要增加人手,临时招聘一些人。今年增加了清扫车,我们的压力小多了。每年这时候,杨凌街道的道沿、垃圾桶、厕所、墙体都有大变化,整体翻新了,路上的标志也变清晰了。这几天实在很辛苦,心里却高兴。你看,这比过年还热闹!
    闫海霞,37岁,杨陵区姚安村村民。从第4届农高会开始,她就在老农博馆旁边经营一家小餐馆,专卖杨凌特色的野菜蘸水面。说起农高会,她一边甩着裤带宽的扯面,一边打开了话匣子:一天两袋面,你说高兴不?
    要说农高会的好处,我最有发言权。杨凌几十家卖蘸水面的,哪个不盼农高会?我这面馆平时生意还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只要农高会一开,生意最少比平时好一倍。一根面2两,我一天能卖2袋面。一天两袋面,你说高兴不?说实在的,我们杨凌当地人,尤其是生意人,哪个不盼农高会?!
    张宏斌,杨陵区揉谷镇陵东村村民,搞蔬菜种植已经8个年头,每年农高会都能让他增加不少收入。他对农高会的看法是:逛逛农高会,看看新菜品。
    我目前承包了6个大棚种蔬菜。我每年到农高会上看蔬菜瓜果有没有新品种适合我种。前年,我在农高会上买的辣椒种子,就非常不错。在农高会上,我还结识了不少同行,甘肃、四川等地的客商也主动联系我,参观我的大棚,交流种菜经验,拓展外地销路。
    短评
    幸福杨凌人
    陆文杰
    借力农高会,享受农高会,这是杨凌农民的福分。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发展环境,造就了幸福的杨凌人。
    杨凌城在不断拓展,农高会越办越火,杨凌人也越来越自豪,从几百平方米的展馆,到现在的上万平方米;从当初的12万人参展参观,到现在的160万人参会逛会;从起步的7.3亿元交易,到现在的近千亿元商务。数据和承载力,在不断彰显杨凌城的底蕴。农高会在这块面积只有124平方公里的园区上,经历着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变革,这是杨凌人用21年时间,用汗水与智慧酝酿而出的惊世美景。
    心系农高会,幸福杨凌人。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