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南郑访茶


茶叶是南郑县的一张名片,南郑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今年南郑的茶产业景象如何?茶农的收成咋样?10月21日,记者走进南郑县,专访茶产业。
在南郑县农业局副局长李向平的举荐下,文质彬彬的雷勇成了采访向导。跟茶园茶农打了31年交道的雷勇,是我省十佳茶业突出贡献专家,现在是南郑县茶果桑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车在山间走,话从茶说起,雷勇就像夸自己孩子一样,讲述着南郑茶叶的古今兴衰。茶叶,是南郑的传统产业,少说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南郑茶叶的兴盛,当属今朝。全县22个镇,重点产茶镇就有12个。4.5万户茶农作务着14.5万亩茶园,今年产茶7582吨,收入8亿多元。拉平算,每户收入1.8万多元。
车在深山盘旋了十几公里,咋看不到茶园呢?雷勇呵呵一笑说:“茶园离公路都在300米以外,以免粉尘污染。”车过牟家坝镇,停在绿山环抱的一个小院里。这里是国家级示范合作社——严氏绿叶茶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严志国烧水沏茶,笑谈茶经。如今,他创办的这个合作社有103户社员,经管着700多亩茶园。这几年,55岁的严志国在茶叶制作上也步步高升:小作坊变成小工厂,小工厂变成现代化生产线,还创办起汉中芸熙茶业有限公司。问起收入,他头一甩、嘴一撇答道:“一年咋也能整个30多万元!”雷勇介绍说,如今,南郑有156个茶叶加工厂点,18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5个茶业科技示范村,148个茶叶重点村。像老严这样在茶叶上挣大钱的人,还不少呢。
走出小院,顺沟而行,满眼都是青山环抱、树木簇拥的茶园。严志国自信地说:“不管谁家,都绝不用化肥农药。”再走两公里,来到法镇的茨沟村。远望峰峦,绿衣缠身,白云盘头;近看山溪,清水漫石,欢流如歌。在这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山沟里,严志国租了上百亩好地,专搞茶树育苗。雷勇揭开遮阴网,一边查看茂盛的幼苗一边说:“这是龙井长叶,属于国家级名茶。我们还引种了不少这个级别的名茶呢!”严志国接过话茬说:“插这百亩茶苗,用了4000多个工,光工钱就花了30多万元。”从他的闲谈中记者听得明白:这些苗子,在明年开春被本县和甘南茶农拉走后,他赚得更多。
南郑是我省茶叶优势产区之一,出产的“汉水银梭”牌汉中仙毫已是全国名茶,和“黄云翠竹”、“汉缘”一起,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并连续7年在中国北京国际茶博会等大型茶事活动中,拿回28项大奖。
秋风送爽时,南郑茶农已经采完夏茶,插好茶苗,忙完茶园而手上数着票子,脸上荡着笑意。春风荡漾时,他们将再忙茶园,采茶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