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山村小学最后的守望者
——记陕西洋县槐树关镇洛川教学点教师肖世清
    肖老师正在辅导学生功课。
    课余时间,肖老师和孩子做游戏。

    通讯员 张恤民 记者 唐青
    “只要学生需要,我会永远留在这里。”就是这句朴实的话语,让肖世清成为洋县槐树关镇洛川教学点最后的一名守望者,成为孩子们唯一的寄托。
    肖老师回到山区教学点
    洛川教学点位于槐树关镇南部山区,群山环抱,距镇中心小学有20来里路。
    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洛川完全小学成为该镇仅有的两个教学点之一,只保留了学前班、一年级和二年级。2009年,在这里工作的两名教师相继调走,10多个孩子一下子陷入没有教师的困境。当时正在另一学校任校长的肖世清怀着一颗对家乡孩子的爱心,回到条件艰苦的教学点工作。
    50多岁的肖世清,1979年当上民办教师,1999年招转为公办教师,在乡村小学默默坚守了30多年,大多时间在阳河、良心等偏远高寒山区工作,但无论在哪里,他都无怨无悔地扎下根,竭尽所能、倾力而为,甘心清贫地教书育人,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山村教育。
    山村小学焕发生机与活力
    “铛铛铛……”随着清脆的钟声响起,16名孩子的读书声从一座砖木架构的瓦房里传出,给沉寂的山村带来了灵气。洛川教学点一天的教学活动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在两间简陋的教室里,16个学生按照学前班和一年级、二年级3个年级划成3大方块坐在一起,一切布置得井然有序。在教室的两侧和后墙上,孩子们自己办起了学习园地,写着古诗,画着小动物,还有手工制作。洛川教学点是一个有三个年级的复式教学点。自肖老师要承担幼儿保育和一二年级的全部课程,样样不少,每天都要上7节课。
    5年来,他为了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读书,他逐个到学生家中家访,了解学生学习和家庭生活情况,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保证了村里所有适龄儿童走进校园。肖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在全镇领先,一些在外就读的孩子也纷纷转回来了,学生数由当初的10名增加到16名:学前班4名,一年级5名,二年级7名,偏远的村小再次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在,我就会坚守下去”
    肖老师的家离学校只有3里路,但他每天必需住校,保证学校电器等财物的安全。星期天吃过中午饭还得早早到校接上面为学生配发的营养餐料,一周只能在家呆一天半,家务农活和照顾老人的事全都留给妻子。16个孩子的中午饭需要一个半小时才能做好,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他每天总是早早起床,在学生到校之前就准备好当天午餐所需的食物,他的妻子每天十点半准时到校给孩子们做饭。
    “今年学校才通了自来水,之前,吃水要到下面的沟里挑,一个来回就得20分钟。过去每天要挑5趟水,把缸装满,满足一天的用水。”提起过去的事,肖老师如数家珍。
    “只要教学点还有一个孩子在,我就会一直坚守下去。”肖老师坚定地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