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杨保卫的“蔬菜经”




杨保卫,是个在宝鸡千阳种西红柿的农民,同时也是全国致富带头人。
10月15日,记者来到位于千阳县张家塬镇王家庄村的流转土地上。今年8月刚从农业部学习回来的杨保卫,显得很具有农村土专家的自信与自豪。
他认为合作社生产蔬菜,“批发比零卖赚钱”,解决农产品滞销就得扩大规模,建立自己的销售团队。在西红柿与圣女果的选择中,他觉得“西红柿比圣女果赚钱多,还少人工”,在园区绿植方面,他认为名贵树木比不过普通绿植来的有利润。
杨保卫每说一句,总让记者觉得新颖,且有道理。同时杨保卫说,他也遭遇过“白萝卜应该长到1斤的时候卖掉”时收不到白萝卜,却在“白萝卜长到3斤以上时每天可收到萝卜10万斤”,最后只能将萝卜全都填沟的尴尬事件。
关于“白萝卜事件”,杨保卫说,那是自己刚从渭滨区搬到千阳县的时候,与农户签订协议,每家每户种萝卜,自己以一个最低收购价格收萝卜。到了萝卜每个1斤左右的时候,市场上白萝卜的价格正好,大约是0.8~1.2元/斤,但是农户都不挖,说让再长长。结果到了每个萝卜3斤的时候,萝卜的市场价格已经到了0.2元/斤。而杨保卫当时与农户签订的最低收购价格是0.3元/斤。
如果真的收购了,杨保卫就得赔个底儿掉。后来,杨保卫还是以最低收购价格收购了所有的白萝卜。
杨保卫说:“没有商品性,供大于求,供货季节没有岔开。农民最缺的是市场意识。没有按照市场生产的习惯,总是落后于市场。”为此,杨保卫又开始讲“为什么批发比零售赚钱”的故事。
“之前我们觉得零售比批发卖价高,就分了4个摊子,一个摊子上一辆车一个司机一个售货,事儿多、成本大,资金回笼也是个问题,最后不行,撤了摊子改批发,一个司机一个售货,虽然卖价比零售少了,但是总量上去了,还省了3辆车3个司机3个售货的成本。这么一来就实惠多了。”杨保卫说。
“西红柿种多了,农产品滞销了怎么办?”记者问。“那就还是西红柿种少了。我现在的合作社每周最多拉三车西红柿,只能供应宝鸡市。如果我量多了,跟山东一样,来的车都是大挂车,我还能不愁卖?现在只能说大客商要的西红柿量,我还满足不了而已。而且,农产品滞销,还因为它没有销售人员负责销售。等到当地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时候,价格掌控在收购人的手里,人家压价你也没办法,只能把自己的销售队伍组建起来,才能不会有滞销的危险。”
走在杨保卫的园区里,大棚井然有序地排列在两边。有当地的妇女戴着草帽,有前有后的走向西红柿大棚。杨保卫说:“下一步,我种菜的目标,是把菜种好的同时,把我的园子管好,最后弄成园区旅游,农家乐,带动整个村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