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乡村门楼
商洛 田家声

    门楼是乡村人的脸面。在乡村衡量谁家富有不富有,常看门楼修得高大不高大,华丽不华丽,故“高门大户”就成了有钱人家的比喻。
    乡村人非常注重门楼的修建,建造时须择吉日,并不惜豪重金顾请当地有名的能工巧匠施工。以前,常见有钱人家把门楼修成飞檐走兽、金碧辉煌的阁楼状,楼额搪得粉白,请村上的书文人写了“富贵有余”或“家声远振”的豪披,有点霸气十足、咄咄逼人的意味。而普通人家门楼低矮,不显山露水,楼额多书写“耕读传家”或“勤俭持家”等格言。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箴言,传家之宝,惟忠实地尊崇秉承之,家业必兴旺发达。也有贫穷人家修不起门楼,一扇破柴门安在豁豁院墙上,苫了茅草顶,或筑一道篱笆墙,照样能防小偷,挡野狗,从从容容过日子。正如乡间人常说的,人比人活不成,骡子比马骑不成。世事就是如此,不攀富,不笑贫,这是乡村人的传统美德。富人有富人的追求,穷人有穷人的打算,管他高门大户,柴门百姓,河水不犯井水,相安过日子得了。
    “文革”那阵儿,到处破“四旧”,造反派连乡村稍有气派的门楼也不放过。好端端的门楼一夜间被砸个稀巴烂,弄得富人整日提心吊胆。有的人家不等造反派出手,自己搭梯子爬上门楼,举起榔头把门楼的飞檐走兽砸掉,用锅墨涂抹了楼额上书写的带“封资修”的横批。倒是贫寒人家的柴门、篱笆墙于风风雨雨中安然静处,逃过一劫。这正应了乡人常说的树大招风的俗语。
    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云变幻,政通人和。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富了乡村。这些年乡村家家户户又在精心建造门楼了,而如今的门楼和往昔的门楼简直有天壤之别。更加高大,更加洋气,更加气派。且改青砖灰瓦为钢筋水泥铸造,一律的贴了或白、或青、或酱色的陶瓷贴片,光洁照人,熠熠发光。而那楼门上的五脊六兽不是手工捏制,为清一色的机器锻造,经高温烧制而成。就连那镶嵌在楼额上的斗大的“勤劳致富”、“幸福家庭”、“政通人和”、“春光满院”、“忠厚传家”等烫金匾额也多是出自千里之外的陶都佛山的瓷货。
    乡村的门楼哟,你不仅折射、见证了中国的社会大变革,而且是乡村人幸福心声的流露。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