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绿畴万亩展生机




通讯员 善刚 张峰
安康市汉滨区地处秦岭以南,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之说,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万人,耕地面积105万亩,是典型的农业大区。走进安康市汉滨区双溪镇尚晒现代农业示范园里看到,一座座白色的蔬菜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循环道路四通八达;蔬菜大棚里生机勃勃,满眼皆绿,黄瓜顶花带刺,菜农们正在采摘、装箱,忙得不亦乐乎。通过我们几天来的调研发现,汉滨区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上走出了一条实用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值得认真研究推广。
大手笔谋划高标准建设
2011年汉滨区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引领带动全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几年来,汉滨区坚持走园区化的路子,以月河川道为重点,带动两山发展,扎实做好园区建设、产业发展、龙头培育等工作,深入挖掘、规划一批具有特色优势产业的园区,引进一批有综合实力的企业引办园区,形成区有示范园,镇有示范点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高度重视。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确立了畜牧、设施蔬菜、水产、林果(包括茶叶)为全区四大主导产业。每个产业都成立了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全面负责产业发展各项工作;制定了主导产业发展《考核办法》、《扶持奖励办法》,实现“一项产业、一支队伍、一套考核办法”。
科学规划布局。结合省上农民增收七大工程、市上百亿农业增收工程等重大农业产业规划及全区十二五规划,分别制定了畜牧产业、设施蔬菜、水利、林业(茶叶)建设的五年规划,就主导产业发展目标、新型技术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等进行具体量化;制定了四大主导产业年度实施方案,明确了发展年度目标、扶持政策、奖惩办法等,有力地促进了主导产业发展。
加快土地流转。按照“依法、有偿、自愿”原则,引导群众把土地资源向种养殖大户集中,向园区集中,保证主导产业建设用地。几年来,全区通过反租倒包、合并调整、自愿互换、入股合作、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15.6万余亩,有力地推动了规模化经营。
探索机制引导农民创业
汉滨区“忠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坚持以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强基础、推技术、育主体、建体系”的基本思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为切入点,突出“猪—沼—菜(果)”循环发展。通过园区业主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双溪尚硒、建民忠诚、关庙鼎兴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可复制可推广“忠诚”模式。安康天瑞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忠诚现代农业园区)于2010年开始土地流转,主要以设施蔬菜,养殖畜禽,林果种植为主导产业,按照畜—沼—园循环农业,产、贮、销为一体,企业抓两头,农户为主体,合作社搞服务的“忠诚”模式进行建设。
园区按照“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合作社组织管理,农民分户经营,统分结合,利益共赢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即蔬菜基地建设期间,由企业负责项目规划、资金筹措和项目落实,基地项目建设资金一方面申请国家财政补助,一方面由社员和农户以物折资、投劳折资、现金等入股。
该公司(园区)目前拥有先进的净菜加工生产线和10余部配送车辆,在安康市主要超市、社区、市场,销建立35个直营店。该公司还在村里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职业农民教学培训中心,实现了职业农民实训与合作社生产经营的有机融合。做到了培训、基地、检测、配送以及直营店销售的有效结合。
园区发展实质成效。截至目前,汉滨区启动建设各类现代农业园区70个,其中循环农业园区25个,山林经济园26个,休闲观光园6个,水产养殖园4个,农产品加工园9个。规划建设面积23万亩,实际累计完成土地流转11.2万亩,建成9.8万亩,完成投资11.38亿元,有38个园区初具规模。2013年,完成投资5.31亿元,13个园区产值达2千万元以上,园区实现产值6.8亿元。全区已有6个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园区,9个园区被认定为市级园区。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做法,有效地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吸引力,探索形成了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的同步成长,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同步繁荣。
蓄势待发园区建成效
主导产业加快聚集。蔬菜、畜牧、茶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不断向园区聚集,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2013年园区配套规模养殖场21个,出栏猪26万头;发展设施蔬菜1.2万亩,产量达7.2万吨。当年新建设施蔬菜1500亩,日光温室4000平方米,智能温室1座600平方米,发展茶1.3万亩,茶产量280吨,其中当年新建茶园4300亩。主导产业的快速聚集,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提高了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
科技推广应用取得实效:园区在科技应用推广方面重点实施了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工程。种植园区推广应用生物病虫防控技术,实施统一育苗、统一栽增、统一施肥施药、统一加工销售;园区配套规模养殖场按“六化”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有5个规模养殖场创建成国家和省级示范场;水产园规范渔药、饲料使用,推广健康养殖1.5万亩。全年园区引进新品种32个,推新技术15项,新技术应用提高了种养业经济效益,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动效果。
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园区不断探索农业发展机制,延伸产业链,积极建立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壮大园区,以“双龙”茶叶、“洪山大运”食品、“正森”饮品、“鸿盛”加工物流园项目建设,“阳晨”现代农业集团、“忠诚”现代农业园区、百盛冷藏库等一批加工、冷链物流、销售等项目陆续实施,促进了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
依托重点园区和龙头企业,整合全区蔬菜、水产、畜牧茶叶销售资源,成立4大专业销售公司,健全了营销网络,降低了农产品销售成本,取得了明显社会效益。
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在园区建设上,注重招商引资,吸引返乡能人和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2013年以百盛、京康、鼎兴、林源物业、晏坝畜产园为代表的企业公司投资农业园区建设,当年全区工商资本投资园区2.7万元。汉滨区财政每年还拿出1000万元奖金,对重点园区进行奖补。同时协调区信用联社新增贷款向园区倾斜,并给予一定贴息扶持,业主积极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已经形成。
强措施园区发展快推进
抓标准化生产。规范和提高园区种植、养殖水平,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着力发展无公害、有机、绿色健康安全食品。截至目前全区25个园区和22家农产品经销门店建立农产品检测室,配备检测设备24台套。全区无公害基地认定3.5万亩,14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4个水产品通过有机认证。有10个园区注册商标,8个园区产品获得无公害、有机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抓服务体系建设。每年坚持向园区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进行校地合作等制度,从引种、育苗、生产、管理等环节提升园区“科技食堂”。开展园区业主培训和职业农民培育,“阳晨”农业园区职业农民培训已成为省部级示范。
抓龙头企业培育。每年捆绑涉农项目资金,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区共培育了25个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涉及畜牧、设施蔬菜、蚕桑、魔芋、渔业、茶叶等产业,年销售收入13.6亿元,带动12万农户;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99个,在农民和市场间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桥梁和纽带。
建立包括农业生产服务、科技服务、经营管理服务、农村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为园区和基地生产经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将分散经营农户的农业经营和技术推广纳入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轨道;积极发展市场流通、产品加工、技术服务、质量安全四大体系;创新农业经营机制。逐步建立园区、产业基地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发现、引导园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的好经验,逐步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培育职业农民2万人以上,使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蓄势劲舞图跨越,风正帆高为远航。敢于拼搏、敢于创业的汉滨人,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围绕全市月河流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重点以畜牧、蔬菜、渔业、茶叶等特色产业,实现从“单打独斗”到“规模化经营”的跨越式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汉滨农业新的发展、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将会成为汉滨“美丽乡村”建设中最绚丽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