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文博会上的秦风农韵
本报记者 陆文杰 李莹

    脸盆大的青花老碗,印着剪纸的大红雨伞,绣着农民画的麻布抱枕,捏成泥塑的关中社火……在9月5日至8日的第七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最让人眼热心跳的,就是这些飘荡着秦风、散发着农韵的文化产品。
    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召开的本届文博会,没有气球高悬,没有鲜花地毯,甚至没有开幕式,折射着节俭的特点。但本届文博会不失隆重与博大,充满激情与引力。来自全国各地数百家省、市政府展团、企业展团、专业机构代表团,以及海外国家文化产业代表团,在5.5万平方米的5个展馆、2600多个展位上,展示着各种文化精品。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秋雨霏霏,参观者络绎不绝地享受这难得的视觉大餐、文化盛宴。
    布头做的老虎枕头,是陕西的民间工艺品。但在文博会的宝鸡展馆里,老虎枕头有了新的商品化魅力:老虎背上装台灯,游客看得掏钱包。这个独特的文化产品,是陈仓区虢国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的杰作。该合作社的薛亚斌说:“现在讲究创新,咱农民也得创新。我们参加了6届中国旅游博览会,连续两届获得产品一等奖,这个老虎台灯是其中一个,另一个是用剪纸做的环保小台灯。”户县草堂镇的农民宋志荣,把他用泥捏的关中社火拿到了文博会上。惟妙惟肖的泥人泥马,朴素生动地诠释着《火焰驹》、《三滴血》等秦腔剧情,成了大人小娃都眼馋的精巧泥塑。佛坪县把高山水稻与熊猫相结合,创意出“熊猫大米”,成了文博会上的抢手货。
    在文博会上,潼关黄河老腔真是大出风头。几个人戴着老毡帽,穿着圆口鞋,你甩烟锅,我砸板凳,他拉二胡,用夸张的动作、高亢的嗓音,说唱着历史经典,演示着古老传说,把传统的秦人秦风演绎得淋漓尽致。与其呼应的,是略阳县的端公戏。这是几个人装旦抹丑,巫步神歌,踊踏欢唱的汉中古老民间歌舞。朴实柔和的唱腔,活泼洒脱的表演,幽默风趣的唱词,引来看客如潮,响起掌声如雷。易俗社的秦腔戏,更是让游客看得出神入化,听得如痴如醉。
    台湾七彩玉,巴基斯坦玉,羌族茶道,藏族唐卡,南方木雕,苏绣蜀绣,丝路风情……文博会上的文化展品,都各有风采,也各显魅力。但凸显秦风农韵的文化产品,无疑是文博会的最大亮点之一。长安区细柳镇姜仁村村民陈建民,在与记者闲聊中说出自己的感受:“我是来看个新鲜,图个热闹。感觉最惊奇的是咱陕西的好东西不少,外地的新鲜玩意儿也很精彩,真是开了眼界!”
    文博会是国家级的文化盛会,也是展示陕西文化风采、展现农民不凡创意的好舞台。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