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一场农村变迁的“生态”革命
——华县“美丽乡村”建设掠影
    乡村公园惹人醉    (君朝村)。
    白泉村休闲广场。
    通村路旁别样红(西马村)。
    金堆移民小区远眺。
    赤水镇罗家村“微田园”。

    记者 刘晓林 通讯员 刘聪梅 郑俊峰
    关中,农村,黄天灰土曾是她的主色调。昔日,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吃水靠车拉,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景象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绿色、生态、和谐、美丽成为乡村的代名词。
    渭南,华县,祖辈在这片热土生长的人们,伴随着新时代农村变迁的脚步,深刻的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嬗变,古老的村庄在酝酿着新的传奇,曾经落后的农村“生态”热火朝天地孕育着新的革命。
    郁郁葱葱的青山,清清亮亮的泉水,鸟儿在林间欢唱,和着鸣蝉的轻吟,奏出一首别样的田园交响乐,令人陶醉;整洁的道路,秀丽的花木,诗情画意的“微田园”,整齐划一的青瓦白墙,赏心悦目……
    响应十八大号召,渭南华县去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每年启动一批美丽乡村建设,以点串线,以线带面,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县交通干线周边100个村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打造生态美、村容美、生活美、乡风美的“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各方投入接近1个亿,首批10个“美丽乡村”已经建成,第二批25个“美丽乡村”正款款走来……村里人让城里人好生羡慕
    从华县310国道奔上大明镇东川通村公路,站在孙堡村的整洁划一的村道上,近处细细观看一幅幅生动多姿的乡村墙画,仁孝礼仪文化熏染;远望触目青山,一座座郁郁葱葱;林下小溪叮咚,林间鸟儿低鸣,如同进入世外桃源,心旷神怡。
    “那边还有竹园,还有杏园。这里的大结杏很有名,每到五六月,远近的人来的不断。”孙堡村71岁的老农徐万友停下手推车,指着不远处,丝毫不掩饰满心的欢喜,“有些人来了都不想走!我们准备在这里打造生态公园哩。” 
    “不能让农村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要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环境!”华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者们,没有忘记县委书记杨森明语重心长的嘱咐,竭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干好。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这场伟大的变革中,统筹规划全力推进,狠抓长效管理,让“美丽乡村”来得更快走得更稳。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一个个文化活动广场舞姿翩翩,一处处卫生死角销声匿迹,一座座路灯照亮村落。农村变绿了,变亮了,变净了,变得更加美好和谐了。
    “现在这乡村就是好,好吃、好住,环境好,出门又方便!”村民的生活让大都市来的人们欣羡。看着无垠的美景,在天然大氧吧里尽情呼吸,享受着天然大空调带来的丝丝清凉,我们真有些流连忘返了!乡间,跳荡着多彩的音符来到华县东大门的柳枝镇,走进张桥村,只见一块巨石上,一棵老碗粗的柏树苍翠挺立,人称“石抱柏”。相传,这是“张疯子”的手植柏,距今有400余年的历史。石身,有几首诗,人称“攀岩七咏”。据说是明清一些名人在此观看白岩湖美景,兴之所至,吟诗题词。与“石抱柏”齐名的还有峪道口的张桥八景、半截山。半截山近年人称“花果山”,“春有百花冬有雪,夏有凉风秋有果”,正是对半截山的写照。
    张桥村依托深厚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文化品牌,努力建设华县文化旅游名村。
    县委副书记白晓林说:“‘美丽乡村’首先必须达到生态、整洁、文明、富裕,这是基本要求。”
    “在完成共性指标的基础上,鼓励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在个性上做文章。”副县长王强国补充。
    古华州换新貌,多彩乡村美如画。华县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美丽乡村”建设凸显出它的丰富和多彩。
    与张桥村不同,大明镇白泉村、孙堡村、三义村等村着力在“水”字上做文章,努力建设生态宜居村落。朝晖中、夕阳下,妇女溪边淘粮食、洗衣服,孩童嬉笑打闹陪在身旁,幸福洋溢在他们的笑脸上,传递着美好与和谐。
    走进瓜坡君朝、下庙康甘、华州西罗等村,产业发展的热浪扑面而来,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以“产业兴村”,打造经济强村;而杏林镇李坡村农家乐群远近闻名,13户农家乐吸纳劳动力近200人,经营户人均收入达1.8万元,带动全村人均收入大幅上升;杏林村路道两旁,文化墙向前延伸,形成一道道文化长廊,在美化村庄的同时,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
    华县“美丽乡村”制定了村庄风貌、环境卫生、配套设施、民主管理四大方面40个具体指标。如今各创建村主干街道硬化率达到100%,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5%,无害化卫生户厕达到80%,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100%。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像一个个多彩的音符,在华县乡村大地上欢快地跳荡,奏出新农村发展的和谐乐章。再困难也不能“穷”乡村
    领略过山清水秀,赶往赤水镇罗家村。站在北罗村组村口朝里望,干净的巷道,整齐的房屋,清一色白瓷片贴墙,尤其是家家门前的“微田园”一下子把大家的心牵引过去。
    走近端详,一分见方的庭院,除了门前一条通道,两边种满了绿色植物。有豆角、苦瓜等高架菜蔬,有茄子、辣子等中高菜蔬,还有韭菜、生菜等地面蔬菜;有芭蕉、月季等花卉苗木,也有葡萄、核桃经济林木。错落有致,色彩斑斓,形态各异,和雪白的栅栏相互映衬,煞是好看。尝一口现摘的葡萄,水汪汪,透心甜。
    “无公害,不打药,好吃吧!”主人徐玉玲热情地说。邻居83岁的徐麦娃老人隔着园子也开腔了:“苦瓜炒辣子,好吃!”她家同样是满园绿色。老人说,院子种的这些菜,一家人都吃不完,来人了就给拿。
    “微田园”,迷人,诱人!村干部坦言:结合实际“美丽乡村”进行田园化。而漂亮的路灯,则点“靓”了村庄整个夜晚。
    昔日出名的“脏乱差”村脱胎换骨,摇身一变成为优美的田园化村庄,成为华县“美丽乡村”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兴奋中,村干部没忘记,这些多亏了县上住建部门的支持。
    华县县长朱福俊坦言:“华县经济欠发达,无力拿出更多的资金搞建设,但再困难也不能‘穷’乡村,我们探索出‘四个一点’方案,即上级争取一点、县上投入一点、包联部门支持一点、镇村自筹一点,合力共建‘美丽乡村’”。在各包联部门的努力下,一个个示范村旧貌换新颜,住建局、林业局、农业局等包联单位因此受到县上表彰。“美丽乡村”花开不败
    “你看这村道两旁红是红、白是白,多好看!”漫步在高塘镇忠靳村巷道,来客兴致勃勃。向前看去,道旁百日红、樱花、白玉兰、槐树、柏树等一字见线,蔚为壮观。据悉,忠靳村整个巷道,不算地毯柏,栽植各种景观树4000余株。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完成了硬件建设之后,如何长期保持,使美丽常驻?2013年5月,忠靳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研究制定了绿化保洁管护制度,把绿化苗木管护责任落实到户,凡对门前绿化管护得当的农户,年终村上每棵树给予5元钱的经济补偿。小小5元钱,撬动了主人翁的责任心!
    如今,示范村普遍建立了相应的长效机制,有专门的保洁员,通过村民自筹或通过其他方式,保证了巷道保洁员的报酬,保证长期有人管护。
    “多亏有人管,大家也爱护环卫设施,注意保持卫生。要不村子很快就脏了!”罗家村村民熊会芳快人快语。
    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每个华县人的热切期盼。“未来的华县将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和谐发展的美好家园!”敢叫旧貌换新颜,打好一场农村变迁的“生态”革命,展望未来,华县农工部部长、华县美丽乡村办公室主任刘水亮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建设这片热土的信心更强了。
    华县,美丽乡村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