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省级老领导对延安“治沟造地”工程交口称赞:
延安人民干得好! 又是一个新创造!
这是陕西巩固退耕成果、、确保粮食安全的有力举措

     本报记者 焦永兴 王红洲 党进 郭妍
    8月26日至28日,省级离退休老领导李焕政、韦明海、陶钟、牟玲生、毛生铣、唐绩初、崔林涛、王发荣、邓理、纪鸿尚、姜信真、苏明、李雅芳、陆栋、赵郭海等,在省委老干局局长程怀岗和副局长范万廷的陪同下,到延安视察工作。
    老领导们先后参观了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察看了新区建设及宝塔区甘谷驿镇顾屯治沟造地工作情况。他们对延安的退耕还林、治沟造地等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沟沟岔岔新建的高标准农田交口称赞,说“延安人民干得好!又是一个新创造!这是陕西巩固退耕成果、确保粮食安全的有力举措。”
    治沟造地,是延安市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殊地貌,集坝系建设、旧坝修复、盐碱地改造、荒沟闲置土地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为一体的一种沟道治理新模式,是增良田、保生态、惠民生的系统工程。
    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沟壑发育、沟谷纵横,全市有500米以上沟道4.4万条,1公里以上沟道2.09万条,沟壑面积占到土地面积的42%,蕴藏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据调查分析,全市沟道造地潜力约150多万亩。
    1999年,延安市率先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在全市范围内退耕还林还草,到2010年底已退耕还林903万亩,延安的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半多。“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本”,建设高标准农田成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恢复粮食产量的当务之急。
    2008年以来,延安市把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从坡面调整转向沟道整治和旧坝修复。2010年,省政府先后在延安市召开夏季和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延安开展治沟造地的做法。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现任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在深入调研后指出:“陕北粮食增产潜力在沟道。”要求延安市全面加快治沟造地工程建设,大力挖掘陕北沟道粮食增产潜力,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稳中有增。
    工程建设开始后,延安坚持治沟造地与退耕还林、土地流转、现代农业、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移民搬迁的“五结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实践证明,利用丰富的沟道资源开展治沟造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老百姓常说“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通过治沟造地,能够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是有利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沟坝地水肥条件良好,土地平整,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三是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把治沟造地项目建设和重点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移民搬迁相结合,引导农村人口向农业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区域集中居住,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了城乡统筹。
    四是有利于治理水土流失。治沟造地节节设防,层层拦蓄,截断了泥沙输移通道,真正实现了“泥不出沟”,有效减少了入黄泥沙。
    五是有利于实现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治沟造地新增了的大量耕地,通过土地置换,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有效缓解了建设用地紧张矛盾。
    延安创造的“治沟造地”模式,得到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2年,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同意将延安市治沟造地列入国家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批复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项目建设从2013年至2017年,规模为50.4万亩,总投资达48.32亿元。
    据统计,2012年以来,延安市已累计完成治沟造地15.6万亩,增产粮食2万吨,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收300元以上,促进退耕还林近50万亩,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800多平方千米,累计减少入黄泥沙2800万吨。
    近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评估组对延安市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进行了年度评估,认为该工程达到了最初设定的“治沟保生态、造地惠民生”目标,这是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
    在考察中,老领导们一致认为,延安发展成果有目共睹,未来充满希望。老领导们希望延安人民继续发扬延安精神,埋头苦干,在产业结构调整、延安精神内涵挖掘等方面下大力气,努力为全省乃至全国创造新的发展经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