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感动非洲
43年我省950名医务工作者援非
    “非洲第一吻”婴儿与母亲:2009年8月,陕西省第29批援苏丹医疗队刚刚到达阿布欧舍医疗点,不顾长途劳累,在没有吸引器等设备情况下,通过实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成功抢救一名窒息的新生儿。
    陕西省首批援苏丹医疗队员在马拉卡尔与希鲁克部落国王合影。
    陕西省第25批援苏丹医疗队员获苏丹卫生部嘉奖。
    2006年11月,陕西省第27批援苏丹医疗队在恩图曼友谊医院成功切除巨大肾肿瘤,当地有影响的广播电台均作了报道。
    苏丹总统巴希尔(左四)接见援苏丹医疗队杨天庆队长及队员。

    薛寒 本报记者 王缠卫
    从1971年起的43年里,我省39支援外医疗队950名医务工作者,赴苏丹、马拉维等非洲和大洋洲瓦努阿图国支援当地医疗工作,累计接诊病人达810余万人次,赢得了苏丹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誉。
    8月14日,记者在省卫计委见到中国第31批援苏丹医疗队的4位队员,省结核病防治所副所长杨天庆,西安市中心医院体检科汪令胜、咸阳市中心骨科主治医师刘强、西安市四院消化内科副主任王毅,他们刚从苏丹探亲休假,在与家人短暂团聚后,将再次踏上援外医疗的征程。
    遭遇枪伤的女患者
   “从没有见过生活条件如此艰苦的地方,这么恶劣的自然环境。那里常年只能吃到土豆、洋葱、西红柿等五种蔬菜。”这让出生在70年代,习惯了舒适生活的刘强没想到。
    历时3个小时的手术,在刘强的记忆中挥之不去。患者是一个只有20岁的年轻妈妈,医生一点点揭开她双腿的绷带、纱布时,她痛得直流眼泪,不停地摇着手示意不要动她的伤口。经过观察,患者左小腿中央有一个小孩手掌大的伤口,两片大骨折碎片仅凭借一点筋膜拽着耷拉在皮肤外,伤口的深处不断有脓液流出。“我处理了很多枪伤患者,却还从未见过这么重的伤,这到底是怎么搞的?”刘强难以置信。
    原来,这位妇女两周前在放牧的时候,遇到了一群活跃在边境附近的武装分子,看见她的羊群和牛群后,就要抢她的羊和牛,她力争反抗,结果被这伙人用枪打伤了,“在这个贫瘠、动荡的地方,在她心中,她家的牛群、羊群需要用超出她生命的代价来保护吗?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治好患者的病!”刘强决心一定要治好这名患者。
    他打开伤口,分离出骨折断端,手测了一下骨缺损的长度,然后从患者的髂骨中取了相同长度的两块骨头填在了缺损中央,再用固定架将骨折和植骨区固定牢靠。手术结束了,非常成功,手术室里响起了一阵欢呼声。
    “回想起这一年来在苏丹工作的日子,我已累计紧急抢救、手术治疗76名遭受枪伤患者,每周门诊就诊及接受手术的患者也是日益增多的,虽然感觉累了些,但每当想起患者满意的笑容、信任的目光、感谢的言语,觉得心里特别踏实,我享受着这种踏实。”去年8月援助苏丹的刘强说。
    绕圈散步是最常见的活动
    “我给孩子说那边53℃的时候,孩子表示难以想象。”队长杨天庆说,热带沙漠气候的苏丹,动辄50℃以上的酷热,感觉刚出汗就蒸发了,连呼吸进肺里的空气都是炙热的。中午要开车出去买菜,要戴上手套开车门、开空调,过一会儿才敢上车,不然就可能被烫伤。
    援非期间,环境、战乱、疾病的三重考验是最让人难熬的,援外医疗队就怕放假,放假了大家就不知道该干什么,只能待在宿舍。“苏丹和我们的时差大约6个小时,要给家里打个电话,克服时差不说,有时信号差得半个小时拨不出去,还时不时地停电。我们去哪都有外事纪律约束,在驻地能看见最多的活动就是绕着圈走路散步了,杨天庆告诉大家,“最怕的就是放假,没事情做。还不如忙起来,少想家。”
   中医在苏丹和马拉维非常吃香
    “因为长达43年的援助历史,苏丹当地百姓对“中国医生”很信任。”汪令胜说,特别是中医,深受当地百姓欢迎,当地人觉得按摩、针灸、推拿很神奇,很多人还从首都开车来援建医院看病。
    汪令胜告诉记者,中医在苏丹和马拉维非常吃香。省中医医院的曹荣禄教授,还上过马拉维国家电视台讲过中医,反响很好。“我们一位医生针灸得好,当地人自发的为他整理出了一间房子,给他配上了桌椅床褥等器具。甚至在新落成的总统府也开设了一间中医诊室,为政府官员们提供中医服务。”
    “在非洲一年,收获了太多尊重和感谢。”王毅是达马金医疗分队队长。他说,尽管语言不通,贫穷的当地人还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中国好人的感谢。中国医生在苏丹和马拉维受到的尊重,归功于40年来援非医疗队前辈们的努力,一批批陕西医生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度负责的敬业,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尊敬。可以说现在大街上30岁以下的当地人,大多是中国医生接生的。如果我们走了,他们只能自然生产。”

新闻链接
    省卫计委寄埃博拉防护品
    高难度手术,中国医生挺身而上。裂谷热疫情面前,中国医生依然坚守着岗位。埃博拉病毒在西非暴发并肆虐,我省援助非洲的58名医务人员的安全,也受到了省内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目前我省有58名队员在苏丹和马拉维执行援非医疗任务,尽管这两国与发生疫情的西非四国距离较远,且这两国尚未公布发现感染埃博拉病毒病例,但来势汹汹的埃博拉病毒仍然让我们为他们悬心。
    据介绍,为保护我省在非人员安全,省卫计委已在密切关注疫情情况,并安排紧急购置80套专用防护服、眼罩及更多专用口罩、鞋套,手套,已寄往苏丹和马拉维,预计一周后这些防护用品便可抵达陕西医务人员手中。
   
   43年我省950名医务工作者援非
    援苏丹医疗队是我省承派最早、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支医疗队。43年来,我省39支援外医疗队950名医务工作者,赴苏丹、马拉维等非洲和大洋洲瓦努阿图国支援当地医疗工作,累计接诊病人达810余万人次其中,1972年在外人数多达59人,分布在5个医疗点。目前,第31批医疗队共42人,分别在恩图曼友谊医院(首都喀土穆医疗队总队)、阿布欧舍友谊医院(分队距首都约140公里)和达马津友谊医院(距首都530公里)工作。
    在阿布欧舍医院由马厩改造的病房里,援外医疗队员成功实施了二尖瓣分离手术、二尖瓣狭窄闭式扩张术,填补了苏丹医学史上的空白。面对裂谷热等烈性传染病的威胁,队员们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认真履行神圣职责,赢得了苏丹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誉。
    受援国医疗条件简陋,队员们就发扬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凭借丰富的临床工作实践经验,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道,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必要的设备和器械,制临床用液体等,队员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开展临床救治工作。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下,中国医疗队凭着精湛的医疗技术,开展了白内障复明、心脏搭桥、内窥镜微创和关节置换手术等,为受援国病人提供广泛的医疗服务。开创了受援国医疗史上无数个第一,无数疑难病症得到成功救治。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的刚果(布)时,亲切会见我援外医疗队员,他精辟概括出的“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精神是对援外队员优秀品质的高度评价。
    (本组照片由陕西省援非医疗队提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