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满山荞麦花
在北方,有一种植物叫荞麦。
农谚曰: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荞麦属杂粮,多种植在土壤瘠薄的高寒山区,平川道里很难见到它的身影。
中国人大约从唐代开始就已经大量种植荞麦了。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在一首《处土卢岵崌》诗中写道:“西溪问
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飞鸟散,满山荞麦花。”“满山荞麦花”说明那时山里人家家户户都在大面积种植荞麦了。放眼望去,一垄又一垄的荞麦连成一片,于是满山遍野尽是荞麦花了。
商州人种植荞麦少说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有北宋初年著名诗人王禹偁的诗为证。北宋淳化年间,王禹偁被从翰林学士的位上贬到商州任团练副使。他曾写过一首七律《村行》。诗云:“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在一个山菊初黄的深秋季节,诗人信马游疆、踽踽独行在商州的一个乡野山地,听万壑晚籁之声,观斜阳中的无数山峰,赏眼前被寒霜打落而呈现胭脂色的棠梨叶和满山雪白香艳的荞麦花,触景生情,忽地勾起游子一腔思乡之情,遂生发出“村桥原树似吾乡”的慨叹。于是便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在商州的地方风味小吃中,荞麦饸饹颇为有名。君若有幸走进商洛的街镇,可见经营炒饸饹的商贩比比皆是,生意均红红火火,食客络绎不绝。特别是逢了庙会,这种食品更是占了半壁江山,成了庙会上的主打。
一口祖传的平底铁锅,架在自制的四四方方的土炉子上。炉膛内火苗儿似旺非旺,饸饹师傅一年四季坐在低矮的凳子上,见有客来,便用铁铲儿麻利地从小桌上的油碗里淋少许清油放入平底锅内,用竹筒吹着火苗,待油热,旋即捏一撮葱花、几根豆芽丢入锅内,再从方盘内抓半把饸饹投进,调了盐,用铲儿来回搅了,随后取一只平盘扣在锅内的饸饹上。片刻,热气升腾,香味横溢。翻过盘儿,用铲儿抄了锅内之物,调入辣子水儿,双手递与食客。吃者接过手来,于细嚼慢咽中悠悠地品尝那饸饹油香味儿,吃过一次便成了这儿的常客。
商州人有“十月一吃荞面角角”的风俗。将荞麦面用开水烫了,包入用萝卜丝和豆腐做成的馅,捏成饺子状的角儿(比饺子大),然后搭锅内烧蒸,30分钟即熟。荞面角儿闻着香喷喷,吃起来筋丝丝,很有嚼头,食后余味无穷。可惜这种食品这些年很少吃到了。然而,每到“十月一”我都能记起幼时母亲做的皮薄馅香、软硬适中的荞面角儿。这种浓浓的乡情将伴我终生,永远难忘怀。
农谚曰: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种荞麦。荞麦属杂粮,多种植在土壤瘠薄的高寒山区,平川道里很难见到它的身影。
中国人大约从唐代开始就已经大量种植荞麦了。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在一首《处土卢岵崌》诗中写道:“西溪问
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飞鸟散,满山荞麦花。”“满山荞麦花”说明那时山里人家家户户都在大面积种植荞麦了。放眼望去,一垄又一垄的荞麦连成一片,于是满山遍野尽是荞麦花了。
商州人种植荞麦少说也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有北宋初年著名诗人王禹偁的诗为证。北宋淳化年间,王禹偁被从翰林学士的位上贬到商州任团练副使。他曾写过一首七律《村行》。诗云:“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在一个山菊初黄的深秋季节,诗人信马游疆、踽踽独行在商州的一个乡野山地,听万壑晚籁之声,观斜阳中的无数山峰,赏眼前被寒霜打落而呈现胭脂色的棠梨叶和满山雪白香艳的荞麦花,触景生情,忽地勾起游子一腔思乡之情,遂生发出“村桥原树似吾乡”的慨叹。于是便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在商州的地方风味小吃中,荞麦饸饹颇为有名。君若有幸走进商洛的街镇,可见经营炒饸饹的商贩比比皆是,生意均红红火火,食客络绎不绝。特别是逢了庙会,这种食品更是占了半壁江山,成了庙会上的主打。
一口祖传的平底铁锅,架在自制的四四方方的土炉子上。炉膛内火苗儿似旺非旺,饸饹师傅一年四季坐在低矮的凳子上,见有客来,便用铁铲儿麻利地从小桌上的油碗里淋少许清油放入平底锅内,用竹筒吹着火苗,待油热,旋即捏一撮葱花、几根豆芽丢入锅内,再从方盘内抓半把饸饹投进,调了盐,用铲儿来回搅了,随后取一只平盘扣在锅内的饸饹上。片刻,热气升腾,香味横溢。翻过盘儿,用铲儿抄了锅内之物,调入辣子水儿,双手递与食客。吃者接过手来,于细嚼慢咽中悠悠地品尝那饸饹油香味儿,吃过一次便成了这儿的常客。
商州人有“十月一吃荞面角角”的风俗。将荞麦面用开水烫了,包入用萝卜丝和豆腐做成的馅,捏成饺子状的角儿(比饺子大),然后搭锅内烧蒸,30分钟即熟。荞面角儿闻着香喷喷,吃起来筋丝丝,很有嚼头,食后余味无穷。可惜这种食品这些年很少吃到了。然而,每到“十月一”我都能记起幼时母亲做的皮薄馅香、软硬适中的荞面角儿。这种浓浓的乡情将伴我终生,永远难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