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古老粮仓甲天下 神奇同州惹客来




















通讯员 李兆民 李敏红 李敏红 惠高奎 记者 郝钊龙
大荔县位于关中东部、黄河西岸,古称同州,是一个古老而又神奇的地方。大荔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县内文物古迹众多,尤以建于清朝光绪八年,被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驰名中外。
日月更替,时光轮转,在古老同州飞速发展的今天,让我们再次揭开这个神奇粮仓的历史内涵,感受它的魅力,领略其文化内涵。
厚重历史千古流传
大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大荔人”遗址的发现证明,远在距今二十万年左右,大荔的先民们便在这里生息、繁衍。商、周时即为古芮国所在地,自秦始,历代为郡、州、府治,民国时期又是八区专员公署所在地,古有“三辅重镇”之称。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目前,大荔已发现的古遗址出土文物,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有沙苑文化的石器、陶器,商周时代的青铜器,还有闻名中外的“大荔人”遗址、魏长城遗址等一大批十分珍贵的文物古迹,经普查,全县共有文物点20多处,其中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
在距县城东部15公里的朝邑镇,集聚着“天下第一仓”的丰图义仓、有东岳庙别称的岱祠岑楼和始建于唐贞观元年的金龙寺塔。数里之内,三座历史文物遥相呼应,各领风骚,形成了独特的文物景观。闲暇时节,走进大荔,游粮仓、观楼宇、登金塔,独特建筑风韵使人大饱眼福,登高远眺,三河风光,秦川沃野尽收眼底。
古老粮仓 风韵翩翩
丰图义仓始建于1882年,是由东阁大学士阎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历经四年于1885年竣工,因慈禧太后朱批“天下第一仓”而闻名于世。取名丰图义仓,意为“丰年储粮,荒年赈灾,储粮备荒,防患于未然”,是我国目前所存无几的清代大型粮仓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丰图义仓,坐北向南,建筑宏大。义仓高14.89米,东西宽133米,南北长83米,总面积1.1万平方米。垣内周列仓廒58洞,每廒净长9.81~12.63米、宽3.72~4.2米、高2.41~2.85米,体积193.5~253.8平方米,每廒储粮20万斤,全仓可储粮1160万市斤。外环廊房有明柱108根,院落宽敞,行车敞通,无论是建仓规模,还是储粮历史,都无愧于“天下第一仓”的称号。义仓在设计和建筑艺术方面,也可谓无与伦比。粮仓砖砌周垣,南垣外洞开东、西二门,东西仓门壁上以浮雕式砖作仿木结构的歇山屋顶装饰,正中高嵌楷书“丰图义仓”的石刻大字,字两侧有砖雕花型,下部有环带纹、葡萄纹、雷纹等图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仓院内有台阶通往仓顶,砖铺顶面,外高内底,四方皆筑有水道,并砌女墙维护。仓外又筑高7.7米的外城,西有城门,东开小门,城中有城,既安全,又别具风格。
在丰图义仓内,还藏有许多文物,粮仓北顶有朱文公祠两侧嵌有慈禧太后御笔“龙”、“虎”二字。原置于阎敬铭祠前,是慈禧太后为阎敬铭亲自书写。据说,当年八国联军入驻北京,慈禧太后仓忙逃到大庆关一带,忽然想起当年被贬官的阎敬铭,派人召来阎敬铭,出于愧疚写下“龙”、“虎”二字。“龙”字张扬奔放,彰显君临天下的气势;“虎”字束手束脚,似唐侍女站立,富含深意。粮仓内还开设了粮食博物馆,馆内有装在汉代瓦罐的珍贵汉代谷物,旧时耕作农具、粮食加工、称量器具等,别具一格,令人思绪万千。
历经岁月沧桑,丰图义仓却依然以它完整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百多年来,粮仓一直默默地守望在黄河岸边,发挥着储粮备荒的功能,并展示着它的雄姿。目前,粮仓为中储粮使用。
开发利用 功在当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借助厚重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文物资源,大荔县及时提出发展旅游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按照“高点定位,适度超前,突出特色”的发展思路,认真编制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开发项目,努力打造沙苑奇观、朝邑古建、黄河湿地、同州湖景区为重点的精品旅游线路,促进县域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
2014年,丰图义仓4A景区建设已全面启动。景区占地63亩,共投资2000万元,分为三个区域。A区为丰图义仓广场,由主题雕塑广场、古树阵广场、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景观组合而成。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工,4A景区已初具雏形;B区为丰图义仓粮仓,有各种主题展馆及慈禧太后手书“龙”、“虎”二字。C区为唐建金龙高塔、宋建岱祠岑楼和正在修复中的苍光殿等配套工程。整个景区将按照国家4A旅游景区的标准,完成丰图义仓博物馆布展、边坡加固、岱祠岑楼南门、南门广场及旅游路面拓宽、购物中心等建设任务以及300亩休闲垂钓水面等配套设施,使丰图义仓景区成为南连沙苑景区,东连黄河湿地的枢纽,成为大华山旅游圈专线上的靓丽风景。
相信经过努力开发,不久的将来,一个以丰图义仓为中心的精品景区就会呈现在您的面前,届时,这个历经百年的古老粮仓,连同与之遥相呼应的岱祠岑楼和金龙塔一起,将以新的风姿释放出新的魅力,大荔厚重的历史文物也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四面八方来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