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群众动嘴 干部跑腿
——宁强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采访实录
    本报记者 姚远 党进 通讯员 李寿强
    “县委书记周景祥来村里调研的时候,我们反映有些群众饮水困难和需要建一座便民桥,方便孩子上学等问题。没想到刚刚过去几个月,群众提的意见便一件件得到了落实。”8月7日下午,在宁强县巴山镇赵壁山脚下,茅坪沟村支书罗新方掰着指头细说群众生活的变化。
    不言承诺
   群众疾苦记心间
    宁强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全县32名副县级领导都分配任务,包抓到村组农户的扶贫联系点。要求包抓领导要尊重老百姓诉求,要尽量满足合理诉求,对包抓事项要进行督办评比。
    “我们村六个村民小组,仅第六小组,由于偏远,76户300多人的饮水一直得不到解决。”罗新方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前夕,县委书记来村里调研,有群众向他反映了饮水难题。让大伙没想到的是,没过两个月,村上来了水利设计队。3月份,人饮工程正式动工。4月底,全村人畜饮水问题得到解决。
    提及县委书记来村里带来的变化,村民杜先华等人说起另外几件实事。
    利民一组便民桥的建成解决了群众出行,特别是学生上学难题。硬化瓦场坡600米机耕路,方便沿河群众200多亩土地耕种管护。丫丫河、杨家坝河河堤加固工程,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修路致富
   百姓诉求是行动
   新修的熊家沟村通往云家山的便道路,陈艳是第一个受益者,因为她家里靠这条便道路盖起了三间两层楼房。
    熊家沟村是宁强县铁锁关镇最偏远、基础条件最差的一个村。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村成了县长陈剑彬的扶贫联系点。
    熊家沟山大沟深,植被丰茂,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成为制约群众致富的“瓶颈”。
    去年底,陈剑彬来到这里。
    修路,成为当地群众发展核桃致富的愿望。但是通往云家山的地方道路,山势崎岖,全村500多人口,大多数人的口粮地都在山上,耕种管护不便,土地多数撂荒。打通通往云家山上的道路,成为县长陈剑彬此次调研活动的目的。 
    春节还没过完,云家山的道路修筑工程便在紧锣密鼓中进行。霎时间,机械化施工的轰鸣声划破了山谷的宁静。两个月时间,云家山便道毛路交付使用。
    8月9日中午,记者乘车艰难行进在云家山路上。“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村支书蒋天学望着沿山盘旋的便道路连连感叹。祖祖辈辈几十年不敢想的路,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群众路线就是好,要不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的路不会这么快修好。”
    路通了,尽管路面低洼不平,但住在山上的老百姓,依靠这条路,住房条件逐渐在得到改善,有一半的住户都在修楼房。
    路通了,撂荒多年的耕地被耕种了起来。山上的青冈木,种上了木耳香菇,大片大片的核桃树足有1400多亩。农民熊步汉说,有了路,农民致富便有了希望。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