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母爱无限


母亲离开我们已有20多年了。每当我看见挂在客厅里母亲慈祥的遗像时,不由回想起母亲在世时的音容笑貌,与我相处的一举一动,她对我们付出的关爱好似电影一幕幕的展现在我的面前。
母亲从小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家里无钱让她读书识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母亲天生心灵手巧,自幼就开始学针线活,练就了吃苦耐劳、省吃俭用的传统美德。
祖父、祖母去世早,我又年幼无人照管,母亲无奈之下,只要下地干活,不是把我锁在家里,就是带我一同下地。地里的大树下、墓地的牌楼旁,便成了我玩耍的地方。我一个人一会儿捉蜻蜓、逮虫子,一会儿摘野花、和泥玩,总是玩得有滋有味。有时饿了、渴了,我就缠着母亲快回家,母亲哄着我说,把这点活干完了就回去。我便跟在母亲身边,看她在烈日下,挥汗如雨锄地的辛苦劲,也就不哭不闹了。
我在六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因此从小母亲对我疼爱有加。小时候由于营养不良,体弱多病,因为那时农村缺医少药,母亲经常抱我到几里外的县城去看病。特别是晚上患病,母亲彻夜难眠,实在困得不行,就只好打个盹,朦胧一眼,第二天还得照常去生产队干农活。小时候,我不爱吃菜,母亲每次吃饭时,就不厌其烦地给我把菜挑出来,等到她吃饭时饭已经凉了,但她从不嫌弃。看到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时候,她就高兴地笑了……
当我10岁的时候,父亲患病而丧失了劳动能力,家庭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母亲的肩上。这时姐姐已出嫁,两兄已成家,于是各自打起了经营自家的小算盘,经常为了一些琐事,兄嫂之间矛盾纠纷不断,户大分枝已成为必然的现实。在我16岁那年,母亲迫于无奈,只好让他们另起炉灶,分家生活,于是我随父母生活在一起。父亲有病,我在学校,只能依靠年近六旬的母亲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来维持生计,从此生活的疙瘩把我和年老的父母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相依为命,母亲成了一颗支撑家庭油盐柴米、衣食冷暖的参天大树,是母亲扬起了我成长中远航的风帆。
1970年,我初中毕业,由于学习成绩优异,正准备再度深造时,却因无力上学,只好忍痛割爱,放弃学业回乡务农。走出校门后,正赶上国家“三线建设要抓紧”的历史时期,我经常外出参加修铁路、修水库、治理黄河等工程建设,十天半月才能回一次家。第二天走的时候,母亲为了能让我多休息一会儿,总是早早起来,给我把饭做好,才叫我吃饭。我们成家后,母亲没有居功自退,还是整天忙忙碌碌,干家务,抱孙子,洗衣做饭,乐此不疲,从不停歇。正当母亲苦尽甜来、儿孙满堂、安享晚年之际,却因积劳成疾,突患脑血栓而卧床不起。一向坚韧顽强、永不服老的母亲真的倒下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我思念母亲,只能把母爱深深地埋在心里,化作一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激励自己在工作、生活中奋发向上,勇往直前,做出更多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