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是变化,更是延伸!
本报记者 姚远 党进 通讯员 李寿强 严明
“天天看电视,听说群众路线,但不知道究竟是个啥。现在我知道了,这桥就是群众路线,干部为我们办实事、办好事就是群众路线。”8月7日下午,在宁强县巴山镇赵壁山脚下,茅坪沟村杜先华老人指着竣工不久的利民桥对记者说。
群众疾苦记心间
杜先华老人指的利民桥也被群众称为“连心桥”。曾经的在茅坪沟村一组,因为没有桥,村民耕种庄稼要走很远的路,娃娃上学也要多走好几里路才能到学校,而且还很不安全。每当汛期,群众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被水冲毁。建一座桥,一直是当地群众强烈愿望。“县委书记周景祥来村里调研的时候,群众集中反映急需要建一座桥,方便老百姓出行,特别是孩子上学安全的问题。”村支部书记罗新方告诉记者,去年年底,茅坪沟村迎来了拉运沙石料、预制板的车队。群众翘首期盼的便民桥正式动工建设了。现在,总投入30.4万元的利民桥终于竣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的家门口开展,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人。宁强县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全县32名副县级领导,都包抓到村组到农户的联系点。要求领导干部走出机关大门,包抓领导要尊重老百姓诉求,走进百姓家门,要尽量满足合理诉求。打开百姓心门,领导干部所办的实事,要经得起群众的评判。
让民做主赢民心
新修的熊家沟村通往云家山的便道路,陈艳是第一个受益者,因为她的家靠这条便道路盖起了三间两层楼房。
熊家沟村,是宁强县铁锁关镇最偏远基础条件最差的一个村。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村成了县长陈剑彬的扶贫联系点。
熊家沟山大沟深,植被丰茂,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一直是制约群众发展致富的“瓶颈”。去年年底,陈剑彬认为,打通全长2.8公里通往云家山的山路,是解决土地撂荒的根本办法。
春节还没过完,鲜有人光顾的熊家沟村突然热闹起来,很多领导干部来到村里,走进农家,帮助他们寻找符合村情农情的致富门路。同时,打通云家山的道路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两个月时间,云家山毛路已交付使用。通过一事一议,又打通了熊家湾与胡家坝镇赵家岭村的“断头路”。现在村民出行卖山货更加便捷。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宁强县各级领导干部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要求领导干部入村户、到田头、听民声、聚民心,通过与群众“结亲戚”、交朋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8月9日中午,记者坐上越野车,艰难行进在云家山路上。“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村支书蒋天学望着沿山盘旋的便道路连连感叹。“群众路线就是好,要不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我们的路不会这么快修好。”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当地不仅路修好了,人畜饮水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目前,农网升级改造还没完成,电仍是当地群众的一块“心病”。但他们坚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当地的党员干部一定会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
“天天看电视,听说群众路线,但不知道究竟是个啥。现在我知道了,这桥就是群众路线,干部为我们办实事、办好事就是群众路线。”8月7日下午,在宁强县巴山镇赵壁山脚下,茅坪沟村杜先华老人指着竣工不久的利民桥对记者说。
群众疾苦记心间
杜先华老人指的利民桥也被群众称为“连心桥”。曾经的在茅坪沟村一组,因为没有桥,村民耕种庄稼要走很远的路,娃娃上学也要多走好几里路才能到学校,而且还很不安全。每当汛期,群众只能眼睁睁看着庄稼被水冲毁。建一座桥,一直是当地群众强烈愿望。“县委书记周景祥来村里调研的时候,群众集中反映急需要建一座桥,方便老百姓出行,特别是孩子上学安全的问题。”村支部书记罗新方告诉记者,去年年底,茅坪沟村迎来了拉运沙石料、预制板的车队。群众翘首期盼的便民桥正式动工建设了。现在,总投入30.4万元的利民桥终于竣工。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的家门口开展,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人。宁强县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全县32名副县级领导,都包抓到村组到农户的联系点。要求领导干部走出机关大门,包抓领导要尊重老百姓诉求,走进百姓家门,要尽量满足合理诉求。打开百姓心门,领导干部所办的实事,要经得起群众的评判。
让民做主赢民心
新修的熊家沟村通往云家山的便道路,陈艳是第一个受益者,因为她的家靠这条便道路盖起了三间两层楼房。
熊家沟村,是宁强县铁锁关镇最偏远基础条件最差的一个村。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该村成了县长陈剑彬的扶贫联系点。
熊家沟山大沟深,植被丰茂,村民居住分散。交通,一直是制约群众发展致富的“瓶颈”。去年年底,陈剑彬认为,打通全长2.8公里通往云家山的山路,是解决土地撂荒的根本办法。
春节还没过完,鲜有人光顾的熊家沟村突然热闹起来,很多领导干部来到村里,走进农家,帮助他们寻找符合村情农情的致富门路。同时,打通云家山的道路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两个月时间,云家山毛路已交付使用。通过一事一议,又打通了熊家湾与胡家坝镇赵家岭村的“断头路”。现在村民出行卖山货更加便捷。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宁强县各级领导干部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要求领导干部入村户、到田头、听民声、聚民心,通过与群众“结亲戚”、交朋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8月9日中午,记者坐上越野车,艰难行进在云家山路上。“太不容易了,太不容易了。”村支书蒋天学望着沿山盘旋的便道路连连感叹。“群众路线就是好,要不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我们的路不会这么快修好。”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当地不仅路修好了,人畜饮水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目前,农网升级改造还没完成,电仍是当地群众的一块“心病”。但他们坚信,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当地的党员干部一定会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