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颐养天年的乐园




本报记者 胡汉杰
近日,记者走进镇巴县中心敬老院。该中心敬老院坐落在距县城5公里的小洋镇潘家河村,占地26.3亩,建筑面积10072平方米,由政府统一规划设计建设,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居住环境,已成为老人们颐养天年的乐园、山城镇巴一道亮丽的风景。
建设五保机构提升管理水平
走进中心敬老院,记者在活动室、电视室里看到老人们正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有拉家常的、玩纸牌的、看电视的、听音乐的……记者切身感受到,生活在该中心敬老院的老人们,充满了幸福与欢乐。据中心敬老院谢正勇院长介绍说,按照省市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的要求和《镇巴县2008年~2012年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规划》,县上计划在五年内,新建县级中心敬老院1所、区域敬老院5所、乡镇敬老院8所、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所。截至目前,已建成县中心敬老院和简池、渔渡、兴隆、杨家河、巴庙5所区域敬老院;2013~2014年,计划建设长岭、三元、碾子3所区域敬老院。
该中心敬老院建有五保供养楼、老年公寓楼、儿童生活楼、办公楼,设置有农村五保床位300张,老年公寓床位80张,儿童床位100张,共计480张。院内设施配套有餐厅、活动室、淋浴室、图书室、电视室、冬季取暖室等,每两人一个房间,日常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中心敬老院已于2012年10月9日开始入住院民,同年10月23日(重阳节)正式开园。目前,已入住168人,现有工作人员42人,其中公益性岗位上的工作人员30人。全县年内计划入住院民1000余人。
该中心围绕院民“衣食住文体医教劳”八个方面,积极开展各项管理服务工作。据了解,院民的衣食和日常生活用品全部免费统一提供,伙食每周制定菜谱,按照老人们的口味烹饪,荤素搭配,使老人们吃得开心。同时,该中心敬老院还与县中医院联办了医务室,医生每周一、三、五到院里给老人们检查身体,门诊治疗,需住院的,随时送到县城住院治疗,完全做到了“小病不出院,大病住医院”。
营造温馨氛围弘扬敬老美德
该县五保供养机构建设,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民政局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以关注民生、关心老人、关爱老人、关怀老人为己任,把“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真心敬老、诚心爱老、热心助老,努力实现管理制度化、服务优质化、生活多样化,按照“五个统一”的标准,即一流的班子、一流的团队、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业绩,把敬老院办成为弘扬社会公德、展示精神文明的窗口,让敬老院成为老人们温馨的家园。
该中心敬老院有一支素质优良、技能娴熟的护理员队伍,主要负责全院老人的日常护理、生活照料、饮食起居、卫生医疗、健康档案及安全管理。他们无怨无悔,乐于敬业、无私奉献,为入住院民提供真诚细致、热情周到、体贴温馨的养老服务。他们立足本职,不断提高团队职业道德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努力提升团队业务技能水平和服务质量、服务能力,以奋发有为、勇争一流的目标,不断为敬老院的发展锦上添花。
全院现配备护理人员6人,其中4名大学毕业生,2名下岗待业人员。他们先后都参加了陕西省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千人培训,并通过自身努力,6人均获得了由国家职业鉴定中心颁发的全国五级养老护理员资格证书。护理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他们爱岗敬业,以院为家,视老人为亲人,始终坚持“真心敬老,诚心爱老,热心助老”的服务理念,一切为老人着想,一切为老人服务,默默耕耘在护理岗位上。
视院民为亲人开展微笑服务
建院以来,全院职工中开展佩戴微笑牌,开展亲情化微笑服务活动。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拉近了工作人员与院民的心理距离,增进了亲情感。在为院民做好日常服务的前提下,建立了院民健康档案,分清楚每位院民的身体情况,采取“1+1”模式,人性化的房间搭配,将身体好、无疾病的院民与身体稍差的院民搭配同住一间房,着重关注体弱多病、生活不便和残疾老人,为他们打饭、熬粥、熬中药等,并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状态,老人们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使他们安心在敬老院生活,每月为每位院民发放30元零花钱,定期组织他们上街购物;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先后为10名老人补办户口;为年满60岁的33名老人办理了养老保险金;为年满70岁的50名老人办理了高龄津贴;为部分身体残疾的老人办理了残疾证,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该中心敬老院在党员队伍中树立全心全意为老人服务的宗旨,以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孺子牛”精神,把老人当亲人,做他们的贴心人。坚持以“一切为了老人、为了老人的一切”的服务宗旨,推出“四心”服务理念,即对待工作要尽心、对待老人要有爱心、护理老人要细心、为老人服务要耐心。通过全体党员和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敬老服务意识有了质的飞跃,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013年,该中心先后被评为省级、市级、县级首批敬老文明号;县级卫生先进单位、全县民政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护理部命名为“青年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