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归巢凤”为村民搭建“致富棚”




本报讯(通讯员 党宇杰)“生意做得好好的咋想着回家种地当‘农民’。”2013年隆冬,霍新颖招揽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技术人员,投资800多万元,在贫瘠的800亩废荒地,建起了拥有120座高效设施大棚的“新颖设施农业精准化示范园”。目前,示范园分为冬枣和果蔬两大栽种区,前不久,示范园里的设施西甜瓜大获丰收,不错的发展形势让霍新颖信心十足。
2012年在外经商多年的霍新颖,回到生养故土大荔县羌白镇白村投资搞起了设施大棚产业,经过两年的努力成功建起了“新颖设施农业精准化示范园”,带领着当地农民走上高效致富路,打开了白村现代农业的破冰之旅。
从建设之初就雇佣流转土地后的当地农民为“产业工人”,由基地提供栽种、管理等一条龙的技术指导,而村民们根据工作种类、强度、时间的不同,按照技术标准工作,每月可以有2500元左右的工资,再加上每亩地500元左右的租金,这一年下来足不出户就能有不错的收入。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成为“农业工人”虽然让百十来号村民有了稳定收入,但新型农业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更多的村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虽然看到了示范园高回报的收益,但对于设施高效农业的高投入、精细化管理还是使许多人心存顾虑、望而却步。
在示范园头一年的示范带动下,许多村民尝到了甜头,学到了技术,更感受到设施高效农业的高回报和巨大潜力。局面已经打开,霍新颖趁热打铁鼓励村民承包大棚自己种植,为了让大家没有后顾之忧,示范园提供了许多诱人的优惠政策,现在120座设施大棚都已经有了新主人。
一组村民李万莉一家一口气承包了10个大棚,笔者见到她的时候,李万莉正忙着在自己家承包的设施大棚里翻土、浇地,准备秋茬栽种进口西红柿。谈起承包设施大棚的选择,她擦了擦汗,摔摔手上的泥水告诉笔者,公司将每个投资10万元的高效设施大棚以租赁的形式承包给村民,前期不需要花一分钱,公司还为他们提供种子苗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田间管理,最后公司还负责销售渠道,并且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只是在一年收益后支付一万三的租金就可以,如果按照规定操作流程管理,一棚的收益没有达到公司保证的标准,公司会减少相等的租金作为补贴。“真的是让利于民,风险都让公司承担了,咱又不担啥风险,只要花力气好好经营,钱就不会少挣。”李万莉信心满满地说。
按照村民的说法,示范园前期投入那么多钱,他靠什么收回成本,又靠啥挣钱?带着一连串的疑问,笔者寻求霍新颖的解答,但他却一脸心满意足的表情告诉笔者:“我经商多年,账肯定算得清,当初选择回村搞农业,就没想过一时半会能挣到什么钱,就是想着怎么才能让村民挣更多的钱,现在看到大家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性越来越高,在棚里心甘情愿的挥汗如雨,看到村民腰包越来越鼓,就是我最大的收益,也是我的一本账。”
远眺一排排整齐的标准化设施大棚,这里正孕育着霍新颖的现代农业梦,零风险、零投入、“保姆式”服务的高效农业,也正在开启羌白镇白村人的致富新路。霍新颖也从“高大上”的成功商人蜕变成接地气、浑身充满泥土味的设施农业带头人,他说的最多的话是带领大家增收致富,他做的点点滴滴赢得了当地村民的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