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乡村涝池
旬邑 连忠照
     在渭北长大的人,肯定都会记得涝池,一个小小的涝池,就是乡村的一片绿肺,调整着一个村子的呼吸。每年雨季,村庄流泻出的雨水,都在这里积攒起来,供村民日常洗涮衣物,喂猪饮牛。
    涝池一般修筑在村外地势低洼处,一个两三亩地大的池塘,边沿上围着一圈挺拔高大的白杨。另一边是一个斜坡,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从这里流进来。平日,人们也是沿着这个斜坡上走到水边的。
    夏日里,在白杨浓浓的树荫里,那一池绿水,像镜子一样,波澜不惊。一到午饭前后,涝池畔边,就围满了洗衣的妇女,棒槌声里,响起一片哗声。乡村的快报,便在这里迅速传播。偶尔,有村里新娶的媳妇羞答答地来洗衣,女人们便把话头转向她,戏谑地问她一些私密的话题,直到把小媳妇说得头深深埋进胸膛。这才开心地放声大笑。当然,有的新媳妇比较大方,根本不在乎那些大嫂们的耍笑。她会伶牙俐齿地回击。于是,小小的涝池,变成了一个快乐的戏台。妇女们你方唱罢我登场,那泼辣的笑声,惊得栖在杨树枝头的鸟雀,都扑打着翅膀飞了起来。
    晌午和傍晚,涝池是孩子们的天地。吃过饭,一群半大小子,跑到涝池畔,见无大人在场,便几下子扒拉掉衣裤,慢慢地下到水里享受那池水的清凉。北方的孩子,大多数都不会游泳,孩子们只敢在浅水区,像鸭子一样用手臂扑腾。胆子大的就互相泼水戏耍。一不小心,那个孩子滑倒了,掉进水里,便引起一阵惊慌。一时间孩子有哭的,有叫喊的,更多的的七手八脚地把那个孩子拉出水面。
    黄昏,一轮又大又圆的金红色的太阳,落到高原的尽头。村子里那一片高大的白杨浓阴里,一个个黑色的屋顶上,炊烟袅袅地升起,又在晚风里飘散了。天色一点一点地浓稠起来。然后彻底沉进昏暗里。天就变得高大辽远,蓝得看不见一点杂质。星星像一颗一颗金色的豆儿闪现出来。时不时还有一只只萤火虫,在提着灯笼飞来飞去的……村路上也有星星在一闪一闪的,走近了,原来是三三两两的衔着旱烟袋的老人,一群孩子,把他们围在涝池畔的树荫下,听他们讲盘古开辟天地,讲夸父逐日。一个个孩子的梦想,便在这里慢慢地萌生了。然后,他们长大了,一个个走进城市去了。
    如今,随着新农村的建设和农村饮水工程的建成,一条条自来水管,已经如一根根流动的脉管,布满整个乡村。人们用水,只需打开水龙头就行了。乡村的涝池,似乎慢慢地被人遗忘了。
    然而每个雨季,它依然吸纳着乡村的雨水,养育起周边的一片浓阴,在酷热的旱季里,给人们一片清凉。调节着村庄的气候。使乡村的生态得以保持均衡。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