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夏日饮食录
商州 田家声

     我国民间素有“热在三伏”之说。其实在入伏前从小暑开始,就已经“赤日炎炎似火烧”了。夏日,乡村的巧妇千方百计变着花样做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为的是既能驱暑降温,又能增加体内营养,不至于一个酷暑下来把人的身体搞挎。凉面、绿豆汤、蛤蟆鱼、浆水面、糍粑、南瓜汤……都是乡村人常吃不厌的美食。
   凉面
凉面是夏日的第一吃。在农村,人们将压好或手工擀的细面条煮熟,用笊篱捞出来,立即投入刚从井内汲出的新鲜而沁凉的水内,然后用筲箕将水淋干,再用老碗盛了,调了盐、葱蒜、辣子醋水儿,吃个肚儿圆,浑身上下的汗水顿时被那凉食渗干。凉面吃完了,必喝一碗面汤,说是原汤化原食,不然晚上会害肚子疼。
   凉粉
    凉粉当然是以豌豆凉粉为上乘。其次是扁豆凉粉、绿豆凉粉、荞麦凉粉、红薯面凉粉。炎炎夏日,无论从田间归来的农民,还是从乡镇下乡的干部,抑或是学校放学的学子,吃一碗凉粉,顿觉神志清爽,一身轻松,余味无穷。
    关于凉粉的出现,家乡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清咸丰年间某个盛夏的一天,咸丰帝听到宫外有人叫卖:“酸咸麻辣香,消暑是良方。若是吃一碗,三天心中凉。”他抵不住诱惑,好奇地随太监走出宫外,见一卖凉粉的小贩被人团团围住,大家吃得正香。咸丰立即要了一碗,吃罢连声称好。但身上未装银两,只好脱下黄马褂说:“明日拿上这件衣服到宫门口换取凉粉钱吧!”翌日,卖凉粉的向守宫门的人说明情况,咸丰特意赏赐白银三百两,并留卖凉粉的在宫廷内专门向御厨传授制作凉粉的技艺。
   浆水面
    以浆水菜做调料的面条,称为“浆水面”。浆水面的味道是从浆水菜散发出来的。尤其民间的浆水面比城镇的更为鲜美。因为民间的浆水菜大都由田野、山坡上的野生菜(例如水芹菜、刺芥菜、野仁旱、佛爷指甲、马齿苋等)做成,营养价值高,具有独特的野香味。浆水面制作方法十分简单,家生菜(例如萝卜缨、莲花白叶、芥菜等)、野生菜均可。先将菜放在净水中淘洗干净,放入锅内烫煮片刻,待青菜蔫了下来捞出放进备好的盆罐中,掺进一些浆水汤(即浆水母子)拌匀加盖,大约一两天后青菜变黄,就可凉拌、爆炒。待吃完时照前法后续,一年到头不断。有经验的家庭主妇,每天做饭时可随时向浆水盆里添进新鲜面汤,不时搅动,浆水菜就不会霉变,而且颜色黄亮。除了用清油、辣椒角爆炒浆水菜,还可加入蒜苗、葱、豆腐、粉条等,以此调出的浆水面是最香不过的。此外,也可做浆水菜拌汤、浆水菜米饭,更是别有风味。
    浆水面之所以受人青睐,有其科学道理,面食本身性热,而浆水菜性凉,二者结合,不热也不凉,炎炎夏日最为适宜。据常食者说,浆水菜还有利尿、安神、降温的功能。伏天暑热难当,喝几口浆水汤,顿时解渴消暑,犹如神仙般的自在。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