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喜事在身边
通讯员 冯长涛 记者 李莹
7月28日,记者走基层,跟随阎良区“两联一包”扶贫工作人员来到所帮扶的户县贫困村,看到了该区“两联一包”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
教场村里夏奶奶乐呵呵地说,池子一放,自来水就来,淘菜、洗碗方便得很
“克里马擦洗鱼,婆今儿给娃做最爱吃的鱼!”上午10时,教场村三组,60岁的夏玉琴奶奶正在厨房乐呵呵忙活着准备午饭,小孙子樊永乐也忙不迭地在一旁打下手,水龙头下又是洗鱼又是洗菜,别看才12岁,干活却麻利的很。“原来俺们刚从山上搬下来住的时候,没水吃,村上就从邻村水塔拉了一根管子接到路口,全村人担水吃。”提起这哗啦啦的自来水,夏奶奶颇有感触,她说遇到天旱一点的时候,邻村水塔水压不够,大伙就没水吃了。“现在好了,自从阎良区帮助俺们打了水井,埋了管子,这没有渣渣的自来水淘菜、洗碗美得很呢!”
“就是的,刚担回来,水浑得很,要沉淀后才能用。”刚插完话,小孙子樊永乐颠颠地跑到厨房后的院子里,摘了两个翠绿的弯黄瓜,打开水龙头冲,“来,尝下,我自己种的,有了自来水我帮奶奶浇地都方便了!”
大伙正聊着,樊永乐的爷爷樊志富回来了,听说大家在聊自来水,也来了兴致,“从修水井到吃上自来水就用了3个月的时间,现在咱120多户村民都可以喝上这甜水啦。”
半山坡上,西河村的徐水生提起今年养蜂收入的一万六千元,乐得合不拢嘴
上午11时,西河村四组。半山坡上,21个蜂箱依山而放,嗡鸣不断,蜜蜂们进进出出,很是忙碌。47岁的徐水生手戴橡皮手套、头套防护面网,正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查看。
“我耳朵不好,外出打工人家都不要,说我做活虽然好,但是耳朵听不见,所以我就专心在家养蜂!”查看完蜂箱,徐水生喜滋滋地给记者讲述他的养蜂故事,“本来只有7箱了,今年繁殖成21箱啦!”
一家五口人,母亲近70高龄,儿子外出打工,媳妇和女儿身体都不好,养蜂是徐水生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他说,前几年由于受洋蜂的严重干扰、加上蜂病的影响,让自己的蜜蜂数量大幅度减少,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阎良区帮扶送来10群蜂种和30套蜂具,助其脱贫致富。“阎良的技术员还专门到我家教我怎么养蜂呢,今年我就摇了400多斤蜂糖,40元一斤,目前都卖完了,有一万六千多元呢。”
帮助发展西河村蜜蜂养殖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对养蜂户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徐水生告诉记者,西河村很多蜂农都得到了阎良的帮助,靠养蜂赚了钱,大伙今年心里都美滋滋的。
7月28日,记者走基层,跟随阎良区“两联一包”扶贫工作人员来到所帮扶的户县贫困村,看到了该区“两联一包”各项工作的扎实推进。
教场村里夏奶奶乐呵呵地说,池子一放,自来水就来,淘菜、洗碗方便得很
“克里马擦洗鱼,婆今儿给娃做最爱吃的鱼!”上午10时,教场村三组,60岁的夏玉琴奶奶正在厨房乐呵呵忙活着准备午饭,小孙子樊永乐也忙不迭地在一旁打下手,水龙头下又是洗鱼又是洗菜,别看才12岁,干活却麻利的很。“原来俺们刚从山上搬下来住的时候,没水吃,村上就从邻村水塔拉了一根管子接到路口,全村人担水吃。”提起这哗啦啦的自来水,夏奶奶颇有感触,她说遇到天旱一点的时候,邻村水塔水压不够,大伙就没水吃了。“现在好了,自从阎良区帮助俺们打了水井,埋了管子,这没有渣渣的自来水淘菜、洗碗美得很呢!”
“就是的,刚担回来,水浑得很,要沉淀后才能用。”刚插完话,小孙子樊永乐颠颠地跑到厨房后的院子里,摘了两个翠绿的弯黄瓜,打开水龙头冲,“来,尝下,我自己种的,有了自来水我帮奶奶浇地都方便了!”
大伙正聊着,樊永乐的爷爷樊志富回来了,听说大家在聊自来水,也来了兴致,“从修水井到吃上自来水就用了3个月的时间,现在咱120多户村民都可以喝上这甜水啦。”
半山坡上,西河村的徐水生提起今年养蜂收入的一万六千元,乐得合不拢嘴
上午11时,西河村四组。半山坡上,21个蜂箱依山而放,嗡鸣不断,蜜蜂们进进出出,很是忙碌。47岁的徐水生手戴橡皮手套、头套防护面网,正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查看。
“我耳朵不好,外出打工人家都不要,说我做活虽然好,但是耳朵听不见,所以我就专心在家养蜂!”查看完蜂箱,徐水生喜滋滋地给记者讲述他的养蜂故事,“本来只有7箱了,今年繁殖成21箱啦!”
一家五口人,母亲近70高龄,儿子外出打工,媳妇和女儿身体都不好,养蜂是徐水生家里主要的经济来源,他说,前几年由于受洋蜂的严重干扰、加上蜂病的影响,让自己的蜜蜂数量大幅度减少,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阎良区帮扶送来10群蜂种和30套蜂具,助其脱贫致富。“阎良的技术员还专门到我家教我怎么养蜂呢,今年我就摇了400多斤蜂糖,40元一斤,目前都卖完了,有一万六千多元呢。”
帮助发展西河村蜜蜂养殖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对养蜂户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徐水生告诉记者,西河村很多蜂农都得到了阎良的帮助,靠养蜂赚了钱,大伙今年心里都美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