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千阳推进大搬迁
本报记者 边浩
    柿沟“秦风家园”。

    实施“三集中四告别”工程是千阳县委、县政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搬出深山区,告别土坯房、土窑洞、独居户,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享受均衡公共服务,也是千阳山区群众几辈人的梦想。
    “鸡鸣闻三县、牛耕跨两省”。高崖镇位于千阳县北部深山区,距离县城62公里,总人口4331人,常住人口2960人,群众住房难、看病难、打工难,孩子上学难,特别是年轻人娶媳妇更难,搬迁进城的愿望十分强烈。千阳县规划建设的高崖农民进县城居住小区占地51.25亩,总投资5800万元,建设10栋26个单元312套住宅楼。今年9月份将全部交付使用,一次性解决高崖镇312户1560人的居住难问题,占全镇常住人口的50%以上。
    2011年县委十四次党代会之后,县上在通过深入调研,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于2012年在全县启动实施了以扶贫搬迁、改善居住条件为主要内容的“三集中四告别”工程,采取政策驱动、行政推动的办法,组织引导农民向县城、城镇、中心村集中居住。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实施搬迁6082户2.41万人,占三年居改工程总任务的94.14%。走出了一条山区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工作定位体现大目标。按照“南北山区生态功能区、塬区川道生产功能区和县城、重点镇、中心村社区生活功能”的县域功能区分布长远规划,县上提出,从2012年开始到2014年,利用3年时间,计划投资9.8亿元,改善山区特别是深山区7061户2.56万名农村群众的居住条件。其中实施搬迁5269户19174人,就地改造1792户6479人。使农村群众彻底告别深山区、土坯房、土窑洞、独居户,加快农民向县城、向重点镇、向中心村社区集中。
    搬迁思路体现大统筹。不单纯就移民抓搬迁,而是把移民搬迁与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设施配套等统筹兼顾、通盘考虑,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超前、科学推进,避免了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大拆大建和资源浪费。把全县98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20个农村社区,打破镇域、村域、组域界限集中建设农村社区,控制和停止偏远村、移民搬迁村的庄基审批、庄基翻建和基础设施建设,制止村庄建设无限延伸,农村群众选址建房、农村社区设施配套有据可依,避免了重复建设、无序建设。改变了农村社会长期以来以自然组为单位居住的传统习惯,推进农民向中心村社区集中。对于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的千阳县,找准了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和支撑点。
    工作推进体现大手笔。按照进县城必须进小区、住楼房,进城镇提倡楼房、允许单元房,进中心村社区提倡单元房、允许农家小院的“三进模式”,加快推进步伐。居改工程实施以来,实现进县城1189户4843人、进城镇725户2978人、进中心村社区2057户7761人。农民“三集中”居住小区完成投资2.64亿元,建起住宅楼45栋2444套。庙岭农民进县城居住小区建成住宅楼6栋204套,一次性彻底解决了全村174户群众的居住问题,实现了整村搬迁。草碧镇依托县城副中心,按照“四村一社区”模式,建设农民进重点镇居住小区,建成住宅楼8栋384套,一次性解决屈家湾、白村寺、磨朝、上店四个偏远山村30%村民的居住问题,四村整体搬迁率超过50%。
    搬迁政策体现大实惠。坚持以人为本,让利于民,以成本价或低于成本价给群众供房,使搬迁群众得到大实惠。居改工程实施以来,共整合项目资金4151.2万元,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建房、购房成本。农民进重点镇居住小区房价控制在1200~1300元之间,不到县城商品房价格的一半。农民进县城居住小区房价控制在1500~1600元之间,比县城商品房价格的一半略高一些,实现了项目大整合、群众得实惠。农民告别深山区进入县城,实现了居住环境“从非洲到欧洲”的空间大跨越,告别土窑洞住进大社区,实现了居住方式“从原始到现代”的时间大穿越。
    上下联动体现大协作。居改工程工作量大,涉及的各个部门通力配合,县级规划指导、部门配套项目、镇村组织实施,发挥了集团作战的强大优势。发改、住建、扶贫、残联等部门配套搬迁和建房指标,林业、交通、水利负责绿化、道路和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民政负责农村社区建设。县上成立了农村居住环境改善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抽调领导力量和工作力量,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把发改、扶贫、住建等五个部门涉及农民建房的分散力量拧成了一股绳,把林业、水利等相关涉农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进行整合、集中投放,使有限资源实现了效益最大化,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范例。
    梦想照亮现实。千阳山区群众“居住在城区,生产在山区,打工在园区,服务在社区”的梦想正逐步变为现实。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