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8版
纯朴的乡爱在路上……
咸阳 叶子
     距咸阳30公里处,有一个天然的大沟。
    如今,这沟是城西北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城里人常去游玩的地方。
    昔日这沟,是乡村学童奔向学堂、书写美好人生、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为了一个个乡村学童能顺利完成学业,慈母们一次次猫着腰,烙着色酥香干俱全的锅盔,凭着一股特有的韧劲,背着锅盔,倾斜着身子,迈着厚重的脚印,艰难地行路在这条沟路上。
    石头清楚地记得,一年深冬,大雪封路,不少学童无法回家取上学所需的馍,因此断了干粮。然而,那及时到来的母亲的身影,让石头记忆深刻。她迈着小脚,踏上这条通往上学的沟路,迎着风寒,沿着陡峭、路滑的坡道,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脚步,深一脚,浅一脚,凭着往日的经验,一点一点探路,一步一步向前缓缓挪动,终于翻过了大沟,赶到了学校,在冰天雪地里等着,望着,盼着……
    十多分钟后,下课铃声响了,急切的母亲睁大双眼,神情集中地紧盯着石头所在的教室,紧盯着从教室走出来活动筋骨的一个个学童。当看到石头的身影时,母亲急匆匆地走过去,从肩膀上放下裹了几层布袋、自己舍不得吃、用细粮做的锅盔,从怀里取出暖了一路都不曾出怀的三个红红的水柿子,递到石头的手中。接过老母亲手送来的三个大红大红的水柿子,孩子激动得热泪顺脸而下,留下了一道道似沟似壑的泪痕。稍后,石头留下一个水柿子,另一个送给了可敬的老师,再一个送给了要好的同学。望着三个红红的水柿子,谁也不好意思推辞,可也不忍心独自享用,一颗感恩的心再次升华,激动的泪水悄然滑落……
    石头儿时痛失家父,与母亲姐妹四人相依为命。家里的生计,除未成年的姐姐在农业社干活,挣一点工分,补贴柴米油盐开支外,家里家外,穿衣吃饭全靠母亲撑持。母亲每天迟睡早起,迈着小脚,拾柴,割草,烧火,做饭,喂猪,喂羊,盼着、呵护着孩子们快快长大。看着膘肥体壮的牲畜,收获的喜悦写在母亲那慈祥、布满皱纹的脸上。看到牲畜用“摇尾巴”的特殊方式招手示意,母亲的心里充满了快乐和期望,虽不忍心将这些小生灵赶到集市卖掉,可为了石头继续上学,她一次次把领头的牲畜赶到15里外的集市卖,换点生活费。日斜人乏,母亲还在等待,石头也趁上学的空隙陪着母亲,期盼有一个好买主,卖上一个好价钱,以补贴自己和妹妹上学及家里的开销。
    几十年过去了,这道沟,这条路,以及一位位乡村长辈们在这沟路上的身影,始终像一波又一波的强力脉冲,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不时激荡在石头的心头,形成了永不消失的数字影像。于是,这条上学路上的经历,自然的美景,辛劳的身影,踏实的脚印,纯朴的乡爱,萦绕在一个个乡村学童的心里,让人回味无穷,受益无穷。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