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检索:
千辛万苦一棵树










从第一批树苗到如今的第三批树苗,14年过去了,小侧柏从拇指粗细的树干长成胳膊般粗壮,77岁的老崔脸上也被多年风霜磨出与黄土高原一样的纵深沟壑,这些侧柏就像老崔的无数个孩子,每一棵他和老伴都用心对待。
老崔耕耘的这座山头是当年退耕还林分下的地,儿子把剩下的地买了下来,这座山一眼望去,就能看出它与其他的不同。
崔汉铭,77岁,地道的陕北老汉,曾经是位小学老师。妻子78岁,如今腿脚有些不灵变,大多时候都在家里休养。他们有两儿两女,女儿现都定居咸阳,两个儿子还都在延安当地。
对崔汉铭来说,拿起铲子种树是
属于响应党的号召。1999年国家提出退耕还林,他是村子里第一个举手同意的,而这也是他至今一直在坚持的事业。
刚开始有种树的想法,但是不知当地是否适合种树,毕竟在靠天吃水的黄土高原上要种上满山绿树,还是比较吃力的。于是,他买来一些小苗,种了10棵,没几天8棵小苗成功孕育出来,他认为这里种树是没问题的。大规模植树便由此开始,那年崔汉铭已63岁。
延安市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加之当地取水条件有限,老崔便在山坡上挖了三个水窖用来储存雨水,以便有充足的水源供给树苗。
已过古稀之年的老崔无论是挑水、挖土、栽树每一样都要自己完成,也许是多年种树的坚持,让老崔的身体也十分硬朗。
常年的种树劳作,让老崔的一双大手坚实而有力,上面布满的伤口和茧子足以证明这些年种树的艰辛。
无论酷夏或寒冬,老崔风雨无阻。天未亮,他拿着手电筒就往山上走,春秋种树,夏天治土,冬天修剪。每天最少在树林里待12个小时,因为长时间的体力消耗,老崔的胃口也很好,一天最少吃四顿饭,干粮都随身带在身上。
老崔有这样想法时,儿女曾试图劝阻,毕竟年龄再增大,怕老父母身体吃不消,但倔强的老崔最终用行动说服了儿女。“他喜欢就让他干吧,我们会帮他一起干,为了圆父亲的梦,做儿女的是该支持。”三女儿崔延飞笑着说。
老崔指着坡下的这几口窑洞说,这曾是自己的老屋,这里靠自己的树林更近,前些年刚开始种树的时候,每次老伴要喊他好几次,他才肯回来吃饭。说到这里,老崔也不禁感慨这些年老伴为了他的这项事业,也付出了不少。
一年能穿烂十来双鞋,有些是儿女给他买的新鞋,有的是孙子退下来旧鞋。手也常年无不破损,到处都是伤口。
老崔除了种树之外,也养了几只山羊,山羊奶可以给家里人增强一下营养,每次修剪柏树后留下的树枝都喂给了山羊,山羊看见老崔拿着树枝进羊圈就把他团团围住了。
在山坡上方有一处即将完工的墓,这是老崔为老伴和自己手工搭建的墓园,他希望能将他们二人埋在他们亲手种下的树林中,即使他们不在人间,也能在另一个世界看着自己抚养大的“孩子”们茁壮成长。
由于收入有限,而树苗的价格也不低,老崔拿着退休工资买了第一批侧柏树苗,在此后的五年中,他日复一日的把黄土山修成了一层层整齐的梯田,将一部分的幼苗种下,另一部分则用来育苗,这样的操作能节省一大笔费用。
这样坚持不懈的种树,对老崔来说,是他晚年的一种生活方式,所有事情都由他和老伴打理,他不想让儿女来帮忙,他想这辈子能给自己和后人留点东西。“理想是在一百亩地里种一万棵树,现在基本已经实现了,剩下的我希望鸟儿们帮我把这些种子再扩散,散播在黄土高坡的每一处,能让所有的山头都像这座山一样绿。”
(杨迈褀 张晓青 王志宏 文/图)